宁波:全域文明典范之都
在东海之滨,一座千年港城正以文明为笔,描绘出一幅全域协调发展的现代画卷。宁波,这座连续六次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城市,如今将目光投向更高处——打造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时保持的文明典范之都。从乡村文化礼堂的星星之火到夜间经济的流光溢彩,从专利创新的智慧火花到“最美上学路”的民生温度,这座城市用多维度的实践诠释着“文明”的当代内涵。

全域文明的骨架:城乡共进的治理哲学
当许多城市仍将文明建设聚焦于中心城区时,宁波已率先打破城乡边界,将文明基因植入每一寸土地。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特别注意到,宁波独创的“乡村文化礼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这些散布在田间地头的文化空间,既传承着四明大地的乡愁记忆,又承载着新时代的文明实践。在鄞州,由废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与古村落保护项目隔空对话;在北仑,工业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港口博物馆里完成世纪握手。这种全域治理思维,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振兴如同齿轮般精密咬合,形成“1+1>2”的化学反应。

数据为这种全域图景提供了有力注脚:2023年宁波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3%,其中35%来自县域创新主体;夜间经济活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八,三江口光影秀与慈城古镇夜游共同构成消费“双引擎”。就像交响乐需要每个声部的精准配合,宁波通过“文明创建+数字经济”的跨界融合,让城乡要素流动从物理叠加升级为化学融合。

全民参与的密码:从模范生到合唱团
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宁波深知,真正的文明高地不是政府单打独斗的奖杯,而是全民共绘的画卷。“最美上学路”项目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最初由鄞州区家长志愿者提出的彩虹斑马线创意,经政府规范化推广后,如今已演变为包含安全设施、文化墙、智能提示系统的复合型民生工程,被《人民日报》誉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教科书”。这种“群众点菜、政府配餐”的模式,使文明建设从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转变为820万市民的“大合唱”。

更值得关注的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突破。在镇海,企业家联盟认领了27个文明公园的运维;在余姚,00后“河小二”志愿者用短视频记录治水历程;市级“文明积分”系统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行为转化为可兑换的信用资产。这种将文明行为“可视化”“可量化”的智慧治理,如同为城市装上了感知神经末梢,让每个微观个体的正能量都能汇入文明建设的洪流。

全时保持的引擎:创新与绿色的双轮驱动
文明建设不是阶段性冲刺,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宁波选择用科技创新与生态治理作为可持续引擎,其独到之处在于将二者视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市党代会提出的“胸怀两个大局”战略,将文明典范之都建设置于全球坐标系中审视。在杭州湾新区,全国首个“碳中和”产业园聚集了46家高新技术企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万元产值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普通工厂的1/5,但专利密度却达到行业平均值的3倍。
这种“绿色+创新”的融合基因已渗透到城市毛细血管。江北区的老外滩通过历史建筑节能改造,既保留了百年廊柱的岁月痕迹,又实现了能耗降低40%;象山渔民将传统捕捞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自发组建了东海海洋垃圾清理舰队。正如市文明办负责人所言:“当环保成为时尚,当创新变成习惯,文明就不再是需要提醒的刻意行为,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身。”

范本的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解题思路
站在“GDP万亿俱乐部”的新起点,宁波的文明建设正在完成从“对标”到“创标”的跃升。其探索至少提供了三重启示:首先是“全域文明”的系统思维,将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视为有机整体;其次是“治理即服务”的执政理念,把文明创建过程转化为民生改善实效;最重要的是“动态进化”能力,从早期的环境整治到现在的数字文明,始终把握时代脉搏。

当王啟广评价宁波经验“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时,或许正是指这种难以复制的综合生态。就像三江口的海水与淡水交融形成独特生态系统,宁波将传统文化积淀、港口开放基因、现代科创精神熔铸成独特的文明气质。在这里,既能看见“书院听雨”的东方美学,又能触摸“机器人送快递”的未来图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正是“文明中国”最具说服力的表达方式。

随着“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城市品牌的持续擦亮,这座城市的实践已超越地域意义。从专利授权量的曲线上升,到文化礼堂里的欢声笑语,再到夜空下流动的光影,宁波用无数个具体而微的文明切片,拼凑出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拼图。这或许就是全域文明建设的终极要义——让每个生活在此的人,都能成为文明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