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科学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科技合作交流洽谈会

小磊2025-06-17 11:16:44107

  宁波与赣江创新院深化科技合作

  2025年5月22日,一场聚焦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会议在江西赣州拉开帷幕。由宁波市科学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科技合作交流洽谈会,吸引了来自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的百余位代表参与。这场被喻为“产学研金链”对接的盛会,旨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与赣江创新院尖端技术的深度融合。

  深化院地协同的创新机制

  作为江西省首个中科院直属科研机构,赣江创新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便以“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研发模式著称。此次洽谈会上,赣江创新院副院长廖伍平与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江蓓蓓共同强调,双方将突破传统“点对点”合作局限,构建“学科交叉—需求牵引—产业落地”的立体化协同网络。例如,在资源绿色分离技术领域,研究院的前瞻性成果可通过宁波成熟的制造业体系快速转化为工业解决方案,这种“实验室苗圃”与“产业沃土”的嫁接模式,预计将缩短30%以上的技术转化周期。

  技术转化: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精准对接

  赣江创新院展示的五大研究单元布局——从资源前沿交叉中心到系统工程装备研究所,宛如一条“科技创新流水线”。宁波企业尤其关注其高端材料开发能力,某新材料企业代表在现场比喻:“就像为制造业找到了‘技术弹药库’。”双方探讨了稀土资源高效利用、低碳材料制备等领域的17项可转化成果,其中6项已进入中试阶段,具备产业化条件。这种“科研机构出技术、企业出场景、政府搭桥梁”的三方联动,被与会者称为“科技合作的宁波范式”。

  人才与平台的双向赋能

  会议特别聚焦人才共享机制创新。赣江创新院提出的“双聘专家”计划,允许科研人员同时参与宁波企业技术攻关,相当于为地方科技企业开通了“院士级技术顾问直通车”。宁波市科技局则承诺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计划3年内建成5个以上“院地协同创新中心”,形成“研发在赣州、中试在宁波、量产在全球”的梯度布局。这种模式既避免了重复投入,又最大化释放了中科院的智力资源价值。

  未来布局:构建长三角—赣州创新走廊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此次合作被视为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科技协同的“样板工程”。宁波将借助赣江创新院在物理—化学—材料多学科交叉的平台优势,补足基础研究短板;而研究院则通过宁波的港口经济与国际化优势,加速技术出海。双方拟定的五年路线图显示,将在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联合申报国家级项目,目标孵化10家以上科技型领军企业。正如一位参会专家所言:“这不仅是两地握手,更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DNA重组。”

  结语

  在这场持续6小时的洽谈中,共达成23项合作意向,涉及技术转让、联合攻关、平台共建等多种形式。宁波市科技局负责人用“种下梧桐树”比喻此次合作——既需要赣江创新院这样的“金凤凰”带来尖端技术,也离不开地方政府打造的“阳光雨露”政策环境。随着首批项目进入落地倒计时,这场跨越500公里的科技联姻,正在书写院地协同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