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甬尚好市’政策推进共同富裕
在浙江省宁波市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一项名为“甬尚好市”的共富惠民政策于近日正式落地。这项由宁波市政府主导的十条举措,从城乡市场协同发展到就业帮扶强化,再到消费活力激发,全方位勾勒出惠民政策的“施工图”。正如一棵大树的生长需要根系、枝干与叶片的协同,这十条政策也以三大方向为支撑,为宁波市民的“幸福指数”注入新动能。
缩小城乡市场差距:让“菜篮子”两端平衡发展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往往体现在“菜篮子”的轻重差异上。此次政策明确提出引导32个海岛、山区市场与城区市场结对发展,如同为偏远地区搭建了一座直通城市资源的桥梁。鄞州区率先试点的“共富摊位”和“平价摊位”,通过发放5万多元“爱心券”,将国有菜市场的公益属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红利——相当于为5000个家庭提供了一周的“减负餐盘”。更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鼓励社区助餐、养老服务等公益性资源进驻市场,使传统农贸市场升级为“一站式生活服务站”,既解决“摊位贵、菜价贵”的痛点,又延伸了社会服务的触角。

就业创业帮扶:给灵活就业者“托底”
在数字经济催生大量新就业形态的背景下,政策将农贸市场定位为吸纳灵活就业的“蓄水池”。通过减免租金、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为个体经营者和小微商户“减负输血”。例如,国有农贸市场增设的“共富免租摊位”,相当于为创业者省下年均万元的“起跑线成本”。这种“政府搭台、个体唱戏”的模式,不仅降低了创业门槛,更激活了市场毛细血管的活力。对于政策研究者而言,此举的突破性在于将传统基础设施转化为就业创业的孵化器,实现了公共资源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增值。

激发消费活力:从“有钱花”到“敢花钱”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甬尚好市”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特色集市等活动,如同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横溪镇“农乡集市”的经验推广,便是以地域特色农产品为媒介,打通城乡消费的“任督二脉”。政策还特别强调提升农贸市场的服务供给能力——五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的创建,让“脏乱差”的传统印象转变为“放心购”的品质保障。数据显示,宁波已通过品牌提升行动推动全市200余家农贸市场升级,其辐射效应相当于为每个社区配备了一个“微型商业中心”。

政策背后的共富逻辑:精准滴灌与系统灌溉
细读这十条举措,可发现其设计兼具“靶向性”与“系统性”。一方面,“爱心券”“平价摊位”等工具直接瞄准低收入群体,如同为最需要阳光的幼苗优先施肥;另一方面,城乡结对、产业联动等长效机制,则构建起可持续的“灌溉网络”。地方政府在执行层面也展现出灵活性:鄞州区的试点经验为全市提供模板,而海岛山区的差异化施策则体现“一地一策”的智慧。这种“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组合拳,正是宁波探索共同富裕的典型路径。

从政策文本到市民体验:幸福感如何量化?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政策的实效往往体现在“早餐价格降了几毛钱”“家门口多了个助老食堂”等细节中。但若将这些微观变化聚合起来,便能看见一幅宏观图景:据测算,十条举措全面实施后,预计可降低宁波居民日均生活成本约3%-5%,惠及超百万家庭——相当于每年为每户节省下一个月的电费支出。而对政策研究者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方法论价值: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分配、借助公共服务弥补差距,这种“市场+公益”的混合模式,或将为全国共同富裕实践提供“宁波解法”。

随着“甬尚好市”政策的深入推进,宁波正将“共同富裕”这个宏大命题,转化为市民每天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改变。从菜市场的摊位到创业者的账本,从山区的土特产到城区的购物车,十条举措如同十条溪流,终将汇成惠泽千家万户的共富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