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7.42万学子迎中考 全城护航显温度
2025年6月21日清晨,宁波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7.42万名学子——相当于坐满70个标准体育场的人口规模,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次大考——浙江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这场为期两天的“知识马拉松”,将在全市11个考区、111个考点同步展开。
考场环境:从硬件到人文的全面保障
走进鄞州区东钱湖镇初级中学考点,课桌椅整齐如仪仗队,监控设备与信号屏蔽仪已进入“战备状态”。据市教育考试院透露,所有考点均按“高考标准”配置,从空调温度到灯光亮度,细节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某考点负责人比喻:“考场像一台精密仪器,每个齿轮都必须严丝合缝。”
部分学校还增设了“静音走廊”,由教师志愿者组成“人肉隔音墙”,确保考生不受外界干扰。

服务网络:一场全城接力的守护
考场外,一支由教育、公安、卫健等部门组成的“隐形护航队”早已就位。交警部门对考点周边道路实施“绿波带”调控,送考车辆可享受“一路绿灯”的VIP待遇;卫健系统在每个考点配备“一医一护一防疫员”三人小组,应对突发状况。某社区工作者形容:“这就像给7万多个家庭同时系上安全带。”
公平机制:科技与制度双保险
为杜绝“毫米级误差”,试卷押运全程GPS定位追踪,保密室启用“瞳孔识别+双人双锁”系统。考场内,AI监考辅助系统能捕捉0.1秒的异常微表情,但系统设计者强调:“它更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不会干扰考生正常答题。”
这种“无感监管”模式,既维护公平又减轻心理压力。
心理支持:看不见的“第六科”
在镇海区某考点,心理咨询室被改造成“能量补给站”,墙上的减压漫画和沙盘游戏器具组成“情绪缓冲带”。一位心理教师解释:“中考不仅是知识比拼,更是心理耐力的较量。我们像给气球慢慢放气,避免考生情绪‘爆胎’。”部分学校还推出“家长情绪管理指南”,提醒避免“关心式施压”。

特殊关怀: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残障考生,宁波首次实现“私人定制”考场:视障学生配备盲文卷与专用台灯,听障考生享有手语翻译实时辅助。教育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平不是整齐划一,而是给不同需求的孩子铺就不同的跑道。”
这种精细化服务,让中考成为一座城市的温度计。

尾声:考场外的社会课堂
当第一科开考铃声响起,这场考试早已超越教育本身。沿街商铺自发设置的“静音模式”,公交车上的“考生优先”标语,甚至社交媒体上“错峰出行”的倡议,共同构成宁波的“文明答卷”。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中考检验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整座城市的素养与担当。”

(注:本文数据及案例综合自宁波市教育考试院公开信息及考点实地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