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能源2.4亿参股深远海风电母港
在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宁波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982.SH)于2025年7月7日发布公告,宣布以2.4亿元人民币参股设立项目公司,联合浙江海风、日月股份、东方电缆等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象山基地项目。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宁波能源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战略纵深推进,更折射出中国深远海风电产业从近岸走向深蓝的转型趋势。

战略落子:20%持股背后的产业协同逻辑
根据公告披露的股权结构,宁波能源持有项目公司20%股份,仅次于控股方浙江海风(73%),而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日月股份和东方电缆分别持股5%、2%。这种组合绝非偶然——浙江海风作为省属风电开发平台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日月股份的风电铸件产能占全球市场份额超20%,东方电缆则是国内海缆系统龙头。宁波能源的角色定位清晰:通过资本纽带整合上下游,将自身在能源运营端的经验与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能力嫁接,形成**“开发-制造-运维”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2.4亿元的投资额虽仅占宁波能源2024年净利润的约8%,但项目背后撬动的产业链价值远超账面数字。象山基地规划集合七大功能模块,包括总装集成、研发试验、商贸物流等,未来将服务2800万千瓦深远海风电开发——这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用船舶制造业类比,该项目更像是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不仅承载发电功能,更将成为孵化技术、培育集群的产业母体。

技术破壁:从“浅水区”到“深水区”的跨越
深远海风电与传统近海项目的本质差异,在于其面临的海况复杂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平均水深超50米、离岸距离超100公里的海域,风机基础要抵御17级台风冲击,输电系统需解决高压直流输电损耗难题。象山基地的突破性在于,它首次在国内实现**“七合一”功能集成**:例如其认证检测平台可模拟深海极端环境,相当于给风机装备做“极限压力测试”;而运维码头设计采用动态定位船舶技术,类比成“海上4S店”,可提供故障预警到部件更换的全周期服务。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据测算,通过母港集约化运营,风电场建设成本可降低12%-15%,运维响应速度提升40%以上。宁波能源在公告中特别强调,该项目将采用**“联合创新体”模式**,即由高校科研团队驻场研发,企业工程师同步参与成果转化。目前已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已签约入驻,重点攻关漂浮式基础锚泊系统——这类技术一旦成熟,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半径可再向外推进30海里。

政策红利与市场算力的双重驱动
时间回溯至2024年11月,浙江省政府与象山县签约该项目时,将其定位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工程”。背后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浙江计划到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达1500万千瓦,其中深远海占比需超60%。地方政府提供的配套政策包括:前三年税收“三免三减半”、海域使用权优先配置等。这种支持力度,相当于给企业发放了**“深海开发通行证”**。

但从商业角度看,宁波能源的决策显然经过精密测算。目前欧洲深远海风电平均度电成本约0.45元/千瓦时,而象山项目通过规模化开发有望压降至0.38元以下。更关键的是,母港的集聚效应能衍生出额外收益点——比如为第三方提供检测服务收取佣金,或通过培训业务输出行业标准。某券商能源分析师指出,这类**“平台型资产”**的估值逻辑不同于传统电站,其溢价空间更多体现在产业链控制力上。

风险博弈:长周期投资的不确定性管理
董事会决议公告中“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表述值得玩味。深远海项目普遍面临5-7年的回报周期,且受制于金属价格波动(单台风机用钢量超800吨)、技术迭代风险(如钙钛矿组件可能颠覆现有技术路线)。宁波能源采取了三重对冲策略:一是股权结构上保持20%的参股比例,既保留话语权又避免过度重资产投入;二是协议中约定**“优先供应权”**,确保自身后续风电项目可获得母港配套服务;三是引入省属国企作为大股东,共享政策资源缓冲市场风险。

这种谨慎乐观的态度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公告发布次日,宁波能源股价微涨1.2%,同期风电设备板块平均涨幅达3.8%。机构分歧在于:看多者认为公司估值应参照“新能源运营商+产业服务商”双模型;保守派则提示需关注2026年首期工程投产后的实际现金流。但无论如何,象山基地的推进意味着中国风电产业正式进入**“深水竞技”时代**——在这里,企业的较量不再单是资金规模,更是技术储备与生态构建能力的全方位比拼。

(注:全文数据及事实引用自上市公司公告及公开报道,具体细节以官方披露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