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创意赋能千年罗城:校地合作如何重塑宁波文化地标

小磊2025-06-20 12:45:5871

  青春创意赋能千年罗城:校地合作如何重塑宁波文化地标

  2025年2月,一场名为“罗城保护焕新”的高校联合设计活动在宁波悄然启动。短短数月后,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城,因青春力量的注入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5月14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90余名师生走进南塘老街与长春门文化公园,他们手持测绘仪与创意草图的身影,与斑驳的青砖石瓦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宁波罗城“校地共育”模式的生动缩影。

  微更新中的大智慧:城市家具与文脉传承

  漫步今日的南塘老街,游客会发现甬水桥畔新增了一组融合斗拱元素的休憩长椅,袁牧之故居墙面上悬挂着动态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学生制作的民国电影人历史短片。这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感的“城市家具”,正是海曙区“微更新”战略的具象化成果。正如城市规划者所言:“我们不需要推倒重建,而是像修复古画一样,用精细笔触填补空白。”

  这种“绣花功夫”背后,是高校专业力量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耦合。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主任方建华带领学生历时三个月,将澄怀学堂的建筑纹样转化为现代导视系统图案;长春门“南门三市”的历史场景,则通过AR技术被复刻在文化公园的地面投影中。街道文化站负责人感慨:“学生们用数字技术解开了老建筑的‘记忆密码’。”

  从课堂到街巷:双向奔赴的文化觉醒

  在宁波地铁鼓楼站的毕业设计展上,一组名为《织锦罗城》的交互装置吸引市民驻足。作品以古籍记载的唐代罗城布局为蓝本,用LED灯带模拟历史水系变迁,触碰感应区便会浮现对应朝代的商贸故事。该项目创作者——宁波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李雯坦言:“在惠庆医院旧址调研时,墙缝里发现的民国药方启发了我们的叙事逻辑。”

  这种文化觉醒并非单向输出。南门街道通过建立“文保建筑认领制”,邀请高校团队参与陈宅等市级文保建筑的活化利用策划。00后学生们提出的“剧本杀+古建筑”方案,让1920年代的商帮文化以沉浸式体验重现。参与活动的市民王先生评价:“原来青石板路不仅能承载历史,还能成为年轻人创作的画布。”

  可持续焕新的生态链:政策、学术与民意的三重奏

  翻开《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版,“校地协同”已被写入历史城区保护专项条款。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高校的创意如同催化剂,将冷冰冰的规划文本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体验。”而浙江工商职院教师徐怡翔的课程表也悄然变化——本学期《文化策划实务》的期末考核,变成了长春门公园实景营销方案的比稿会。

  这种生态链的良性循环正在显现乘数效应。据不完全统计,罗城焕新计划启动以来,已吸引7所高校、23个专业团队参与,产出47件落地作品,带动周边商户营收增长12%。正如天一阁博物院专家所言:“当年轻人开始用Instagram滤镜拍摄望京门城墙,文化传承便有了最自然的载体。”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宁波罗城的焕新故事揭示了一个城市更新的新范式:它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一场由青春创意主导的文化再生产。在这里,每一块古城砖都成为跨时空对话的媒介,每一代人都能找到参与历史的独特方式。或许正如地铁站里某块学生设计的导向牌所写:“前方到站——过去与未来的换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