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姚江850万尾鱼苗生态放流
盛夏的姚江畔,一场生态修复的“生命接力”
6月20日清晨,淅沥的小雨为宁波江北区半浦渡口带来丝丝凉意,姚江水面泛起涟漪。此刻,850万尾鱼苗从放流通道跃入江中,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生态交响乐”——这是2025年宁波姚江增殖放流暨“绿剑”护农普法活动的核心场景。若将这850万尾鱼苗首尾相连,长度可绕宁波三江口近千圈,其规模之大,彰显了宁波对生态修复的决心。

科学放流:从鱼种选择到生态平衡的精密计算
此次放流的鱼苗并非随意投放。据农业农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工作人员对草鱼、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种进行了严格筛选,确保它们既是姚江的“原住民”,又能发挥“水下清道夫”的作用——每尾鲢鱼每天可过滤30升藻类,相当于一台微型净水器。而放流前对苗种数量、规格的现场检查,则像为鱼苗办理“健康证”,从源头保障生态修复效果。

从“放鱼日”到常态化:宁波的生态修复蓝图
姚江放流仅是宁波生态行动的缩影。就在一个月前的6月6日“全国放鱼日”,余姚江流域刚迎来200万尾淡水鱼;而全市同期投放的苗种总量达9000万尾,覆盖象山港、南韭山等海域,规模堪比“为东海撒下一张活体渔网”。这种持续性投入背后,是宁波“以鱼养水、以鱼护水”的治理逻辑——通过鱼类调控水质,形成“鱼多-水清-鱼更多”的良性循环。

法治护航:当“绿剑”行动遇见公众参与
此次活动的另一亮点是“绿剑”护农普法宣传。法院、检察院等多部门联合向公众普及禁渔法规,揭示非法捕捞对生态链的破坏:一条电鱼船作业1小时,足以让方圆500米水域成为“水下荒漠”。现场市民通过扫码参与“云监鱼”计划,随时举报违法行为,形成“全民护江”的监督网络。

生态账本:从渔业资源到经济价值的转化
放流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以草鱼为例,850万尾鱼苗经2年自然生长后,预计可形成约1700吨渔业产能,相当于为姚江沿岸渔民预存了4000万元“生态存款”。更深远的是,随着姚江水质改善,毗邻的姚江花博园等景区游客量逐年攀升,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未来展望:生态修复的长跑与接力
站在半浦渡口远眺,新放流的鱼群逐渐消失在江心。这场生态长跑中,宁波已坚持多年——从2022年的10万尾到如今的850万尾,数字增长的背后是技术升级与公众意识的同步提升。正如活动现场一位环保志愿者所言:“每尾鱼苗都是生态系统的‘螺丝钉’,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拧紧螺丝的那把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