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5年6月30日上午,宁波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江北区慈城镇的冯定故居·真理园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由江北区与宁波工程学院共建的学术平台,标志着宁波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文化传播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地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范式。
校地共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研究中心依托宁波工程学院的学术资源与江北区的红色文化底蕴,创新性地采用“校地联合”模式。这种合作不仅打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单一性,更将地方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切口,例如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现实课题结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支持,进一步强化了其跨领域协作的深度,形成“学术研究—政策咨询—社会实践”的闭环生态。
红色基因赋能:冯定故居的“焕新使命”
选址于冯定故居·真理园,是研究中心的一大亮点。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故居,这一空间本身即承载着厚重的理论象征意义。如今,它从历史陈列馆升级为动态研究基地,如同“旧瓶装新酒”,既保留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注入了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活力。基地未来将系统挖掘江北区及周边红色资源,通过数字化整理、口述史记录等方式,构建可复制的文化传播案例库。
目标定位:打造“宁波样板”
研究中心的成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宁波市第二批重点文化研究基地建设的重要一环。其明确提出了“具有辨识度的学术品牌”目标,这意味着研究成果不仅要服务于地方决策,还要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例如,针对年轻群体设计沉浸式理论宣讲课程,或为企业党建提供定制化文化服务。这种“接地气”的学术路径,如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装上“本地导航”,让抽象概念精准对接现实需求。
未来规划:从书斋走向社会
根据规划,研究中心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土阐释,二是开发面向基层的传播工具包(如短视频、多语言手册),三是建立“高校学者+地方干部+社区工作者”的协同培训机制。这种多维布局,既回应了学术界对理论创新的期待,也契合了政府部门对智库支撑的需求,更让文化研究者看到了成果转化的可能性。

在成立仪式上,相关负责人强调:“研究中心不是象牙塔里的孤岛,而是一座连接真理与生活的桥梁。”随着后续工作的展开,这一平台或将成为宁波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引擎,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区域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