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布20条跨境贸易便利化新措施 打造‘双循环’枢纽新标杆
2025年5月29日,宁波市政府召开专题部署会,正式发布《2025年宁波口岸持续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0条措施”),标志着这座港口城市在打造“双循环”枢纽的征程上再落关键一子。这份涵盖四方面20项具体举措的政策文件,如同为进出口企业铺设了一条“高速铁路”——通过数字化监管、金融赋能、物流优化等创新手段,将跨境贸易的“最后一公里”压缩至“零距离”。

智慧海关:给集装箱装上“最强大脑”
在全国首创的“甬e通”国际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基础上,宁波此次将重点推进监管模式的智能化升级。想象一下,以往需要人工逐箱开验的冷链商品,现在通过物联网温控标签和AI图像识别技术,就能像“扫码点餐”一样完成全程溯源;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的货物则享受“VIP通道”,通关时间较普通企业缩短60%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宁波率先推出的地方版AEO企业跨部门联合激励措施,让诚信企业不仅享受海关便利,还能在税务、金融等领域获得“政策礼包”,形成“一处认证、处处绿灯”的叠加效应。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针对占宁波外贸企业总数85%的小微主体,“20条措施”亮出组合拳。全国首个面向口岸小微企业的“口岸云贷”产品已在线办理近百笔申请,这种基于企业通关数据的信用贷款,相当于为小微企业定制了“电子钱包”——只需上传报关单,系统就能自动测算授信额度,最快2小时到账。配合出口退(免)税“秒到账”和外汇支付“无纸化”改革,宁波正构建起从订单到融资的“全周期金融护航”体系。

冷链与科研物资的“绿色通道”
在进口冷链商品支持方面,宁波创新推出“三段式”监管:境外预检、口岸快放、属地严管,使生鲜产品的通关时效提升40%,相当于让三文鱼从挪威渔场到中国餐桌的旅程缩短1.5个工作日。对于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全国首个跨境科研用物资正面清单的制定,则像开通了“学术快递专线”——实验室急需的试剂、样本可凭备案清单“即报即放”,破解了以往因审批延误导致活性物质失效的痛点。

物流供应链的“交响乐指挥家”
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的超级港口,宁波此次将智慧化延伸至整个物流链。通过推动港口、航运、铁路信息系统的“无缝拼接”,集装箱在码头、堆场、船舶间的流转效率提升30%,相当于每天多处理2.4万个标准箱。特别针对中欧班列、RCEP航线等国际通道,建立“舱位+班列+清关”协同机制,使跨境铁路运输成本下降15%,让更多企业愿意选择这条“钢铁驼队”替代传统海运。

营商环境从“盆景”变“风景”
自2018年国务院启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以来,宁波已迭代升级至8.0版工作方案。最新评估显示,宁波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28小时和1.2小时,比2017年减少75%以上。这种“宁波速度”的背后,是监管模式从“撒网式抽查”转向“精准狙击”,企业合规成本下降的同时,海关风险防控准确率反升至92%。正如宁波市口岸办负责人所言:“现在的口岸服务就像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企业需要的功能都能在‘应用商店’里一键获取。”

据初步测算,这轮改革将带动宁波年度外贸规模突破1.5万亿元,吸引超过200家跨国企业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机构落户。当全球贸易面临碎片化挑战时,宁波用一套“组合式创新”证明:通关效率每提升1小时,就能为进出口企业节省0.3%的供应链成本——这或许正是中国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的微观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