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宁波高新区与市监局联合推动“甬兴-国富-宁波知识产权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精特新)”在上交所发行,以数字人民币形式为11家高新技术企业融资1.38亿元,质押专利60件,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于2%。

成效:浙江德塔森特数据技术公司通过7件专利融资近2000万元,缓解现金流压力,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
二、知识产权智能评估系统赋能“知产”变现
宁波上线全国首个“智能评估+精准尽调”双核驱动系统,覆盖质押融资、专利交易等场景。
成效:余姚农商行通过系统评估92件专利,向5家企业发放质押贷款2088万元;累计节约评估成本260万元,效率提升50%。
三、“三看三评”风控模式破解融资难题
泰隆银行宁波分行首创“看专利评技术、看股权评发展、看市场评前景”模式,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成效:2024年办理质押融资388笔,惠及企业385家,质押金额超129亿元。
四、组合质押融资助力技术型企业升级
慈溪农商行针对某净水设备企业定制“专利+商标”组合质押方案,授信9000万元。
成效:企业新产品销售额增长20%,实现知识产权与经营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线上无纸化质押实现100%高效服务
宁波银行率先推行线上质押登记,3日内完成放款。
案例:某日用品公司通过线上质押快速获贷,产能提升30%;“波波知了”平台同步提供专利布局建议。
六、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开创新模式
鄞州银行联合市监局推出“确权—评估—融资”闭环服务,以数据资产质押为某半导体企业授信7000万元。
意义:破解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融资瓶颈,支持核心数据资产价值转化。
七、地理标志质押激活乡村经济
镇海农商行以“镇海草莓”地理标志商标质押授信5000万元,推动种植技术升级。
成果:草莓产量提升5%,智能化农机应用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八、地理标志保险护航农产品品牌
“奉化水蜜桃”遭遇侵权后,宁波知识产权保险中心联动律所快速赔付1万元维权费用,系全省首例地理标志保险案例。
价值:降低维权成本,保障区域特色品牌权益。
九、专利保险破解维权困境
某企业因“一体梳”专利遭全国仿冒,通过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获赔9.9万元调查及法律费用。
机制:保险机构启动“调查+诉讼+赔付”全链条服务,降低企业维权成本70%。
十“保险+质押”打通轻资产融资通道
人保财险联合杭州银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为科技企业提供200万元风险担保。
创新:通过保险分担银行风险,实现“风险可控、融资可达”的良性循环。
总结:2024年宁波通过证券化、智能评估、组合质押、数据资产化等多元模式,构建“评估—融资—保险—维权”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年知识产权质押规模突破300亿元,惠及企业超千家,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