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小的世界

宁波新闻网2025-09-29 19:09:1165

  深秋的北京,一场名为《狭小的世界》的当代艺术展在798艺术区悄然开幕,未设隆重的开幕仪式,也未进行大规模宣传,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到访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这不是一个提供轻松审美体验的展览,它更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用多种艺术语言,共同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质询:在技术编织的、看似无远弗届的网络中,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正走向一种前所未有的“狭小”?

  走进展厅,一种矛盾的氛围扑面而来。首个装置作品《无限卷轴》由数十面错落悬挂的屏幕构成,屏幕上永无止境地滚动着来自全球各地社交媒体的碎片信息——美食图片、新闻快讯、情绪片段、广告视频……它们色彩斑斓,节奏迅疾,构成一场信息的洪流。然而,当观众试图驻足凝视其中任何一条时,它便已被新的内容无情地顶替、淹没。艺术家试图营造的,正是我们每日沉浸其中的数字环境:表面上的信息无限与实质上的注意力肢解。我们滑动手指,仿佛在驾驭整个世界,实则可能只是在同一条河流里重复打捞相似的沙砾。

  与之呼应的是雕塑系列《回声之茧》。一个个采用透明树脂材料铸造的人形轮廓,或坐或立,内部被密密麻麻的、由光纤构成的个人化信息流所填充。这些光纤闪烁着微光,映照出蜷缩其中的人影面容。从外部看,他们彼此相邻,物理距离很近;但从内部视角,每个人都被自身选择(或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紧紧包裹,沉浸在一个自我重复、自我强化的世界里。这件作品直观地呈现了当代人的社交困境:我们与他人的联系从未如此便捷,但精神的孤岛状态却也从未如此显著。我们倾听的,往往只是自己观点的回声。

  展览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或许是互动影像作品《路径》。在一个幽暗的房间里,地面投射着一幅巨大的、不断生成的城市地图。观众可以走入其中,他们的移动轨迹会在地图上实时形成一条发光的路径。起初,每位观众都兴致勃勃地探索未知区域,地图上的光路纵横交错,如同自由的神经脉络。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系统会根据每个人最初无意识的移动偏好,开始用更明亮的色彩高亮显示某些“推荐路径”,而其他区域则逐渐暗淡、直至隐没。最终,绝大多数参与者都不由自主地行走在了那几条被反复标注的“最优路线”上,整个地图的光路从最初的发散、复杂,变得趋同、简洁。这几乎是我们数字生活的精准隐喻:在个性化推荐的精心引导下,我们看似拥有无数选择,最终却走上了一条越来越窄的路径,接触异质信息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悄然剥夺。

  策展人在展览陈述中写道:“‘狭小’并非指物理空间的逼仄,而是一种精神视野的收缩。当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偏好,当便捷的娱乐唾手可得,当不同意的声音被轻易屏蔽,我们主动探索未知、忍受认知不适、进行深度思考的意愿与能力,是否正在退化?这个世界在技术上越变越大,在感知上却可能越变越小。”

  这番思考在油画系列《窗》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画家描绘了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透过各自的窗口向外眺望的瞬间。然而,他们看到的并非真实的风景,而是由新闻推送、社交动态、购物广告等共同拼贴出的、高度个人化的“世界图景”。一个热衷财经的人,他的窗外是起伏的K线图和全球经济指数;一个追星少女的窗外,则充斥着偶像的动态与粉丝的狂欢。这些画作冷静地提示我们,在媒介即信息的时代,我们赖以认知世界的“窗”本身,已经过层层筛选与染色。

  《狭小的世界》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它更像一面镜子,迫使观众反观自身。我们享受技术带来的极致便利,也必须警惕随之而来的精神舒适区陷阱。真正的广阔世界,或许不在于能接触到多少信息,而在于保有对“未知”的好奇,对“异见”的宽容,以及冲破舒适区、在复杂甚至矛盾的信息中进行独立思辨的勇气。

  展览的尾声,是一面空白的墙,上面只印着一行提问:“你将如何拓宽你的世界?”离场的观众带着这个问题,重新走入那个真实与虚拟交织的日常。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在展厅之内,它存在于我们接下来每一次主动的阅读、每一次真诚的交流、每一次对舒适区的跨越之中。在这个时代,保持精神的辽阔,或许已成为一种需要自觉践行和守护的珍贵能力。

上一篇: 犬心犬意
下一篇: 狄大人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