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之死

宁波新闻网2025-09-29 19:22:3563

  暮春的南海,风浪初歇。咸湿的海风卷着细碎浪花,一遍遍拍打着交趾(今越南北部)的海岸。公元676年,这片唐帝国最南端的海域,吞噬了一位来自北方的天才——王朝的瑰宝,年仅二十七岁的诗人王勃在此溺亡,如同一颗流星骤然陨落于南海的万顷波涛之中。

  那是个看似寻常的午后,天空是交趾特有的、带着水汽的澄澈湛蓝。王勃或许正立于船头,遥望北方。他此行是前往交趾探望因自己而远谪的父亲王福畤。史载,他因在虢州任上擅杀官奴而获死罪,虽遇大赦免于一死,却连累父亲被贬至这瘴疠之地。内心的愧疚与煎熬,或许远比南海的风浪更让他难以安眠。史料未曾详述那艘船倾覆的具体情状,只留下“渡海溺水,惊悸而卒”这八个冰冷的字。我们可以想象,突如其来的风浪如何掀翻一叶扁舟,那位曾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人,如何在冰冷的海水中挣扎,他最后的目光,是望向不可及的海岸,还是那再也无法归去的长安与龙门?

  就在一年前,王勃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辉煌也最痛彻的篇章。公元675年秋,他前往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恰逢重修滕王阁落成,洪州都督阎公于阁上大宴宾客。那是一场名流云集的盛会,都督本意让女婿孟学士预先构思序文以扬名,却假意邀约宾客执笔。当纸笔传至王勃面前,这位年轻的诗人竟毫不推辞,此举引得都督愠怒离席。然而,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骈句传出,都督的神色从轻蔑转为凝重,直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横空出世,阎公霍然起身,惊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滕王阁序》即席而成,满座皆惊。这篇即兴之作,不仅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骈文明珠,更像一首不祥的谶诗。文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仿佛是他对自己短暂一生的精准预言。盛宴散去,他继续南下,将巅峰之作留在身后,独自走向命运的终局。

  回望王勃的一生,“天才”与“厄运”始终如影随形。他出身儒学官宦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幼年时王勃便显露天资,六岁能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并能指摘疏漏,十四岁上书宰相直陈政见,十六岁已通过科举,成为朝廷最年少的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才名,招为修撰。然而,一篇《檄英王鸡文》——为两位皇子斗鸡游戏所作的戏谑文字——触怒唐高宗,认为这是在挑拨皇子关系,遂将其逐出长安。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此后,王勃在蜀地漫游三年,诗歌风格从宫廷的绮丽转向山川的壮阔与人生的苍茫。友人薛华在送别他时,他写道:“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诗句中已透出超越年龄的沧桑。后来他虽补任虢州参军,却因性格孤傲得罪同僚,最终陷入擅杀官奴的漩涡,虽遇大赦,但仕途已彻底断绝。

  在王勃溺亡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充满宿命色彩的故事。有人说,王勃落水后并未立即沉没,他凭借过人毅力在冰冷海水中漂浮,恍惚间看见无数身形庞大的深海鱼群聚集,它们用脊背托起他,向着海岸方向游去。就在即将获救时,海中忽然响起如同钟磬般的巨响,一个古老而威严的声音在波涛间回荡:“汝文采已惊动天庭,然《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泄露天机过甚,今日特来召汝归位。”话音未落,托着他的鱼群瞬间散去,诗人沉入万顷碧波。这个传说,为王勃之死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仿佛他的才华本身,就是招致天妒的根源。

  王勃的离世,震动了整个大唐文坛。与他并称“初唐四杰”的杨炯在整理其遗作后,慨然作序,既赞美其“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的革新之功,也对其“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的命运发出不平之鸣。连远在巴蜀的诗人李白,听闻噩耗后也写下“恨不相识同时生”的诗句,表达对这位前辈天才的仰慕与惋惜。

  王勃的生命仅持续了二十七个春秋,但他的文学遗产光耀千古。他与其他“四杰”成员一起,将诗歌从宫廷台阁引向江山塞漠,为盛唐之音开辟了道路。他主编的《滕王阁序》不仅是每个中国读书人必读的经典,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千余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站在滕王阁上,眺望赣江,不仅是在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更是在与那个早逝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天,当我们重读王勃那些不朽篇章时,仿佛能看到一个白衣翩翩的少年才子,独立于南海的惊涛骇浪之中,回望他眷恋的故土,然后转身,融入盛唐的黎明。他的死,是一个天才的悲剧,却也使他的生命与作品,永远定格在最绚烂的瞬间。南海的波涛带走了年轻的生命,却将他的文字冲刷得愈发璀璨,如同一颗永恒的星辰,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天空。

上一篇: 透明人
下一篇: 玄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