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博物馆“弥光同行 志愿未来”主题活动:以文化之光点亮城市记忆
5月16日,宁波弥勒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一场以“弥光同行
志愿未来”为主题的“5·18国际博物馆日”预热活动在此举行。这场活动不仅呼应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全球议题,更通过志愿者团队成立、教学实践基地授牌、藏品捐赠等环节,展现了宁波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众参与上的创新实践。

志愿者团队成立:让文化守护“人人可为”
活动最引人注目的环节,是宁波弥勒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团队的正式亮相。该团队下设六大部门,包括讲解服务、摄影摄像、宣传文案、社教活动、学术研究和日常服务,形成了一套覆盖博物馆运营全链条的志愿服务体系。首批导师李红、侯丽娜等五位专业人士的加入,为团队注入了专业力量。这一举措被视作博物馆“破圈”的关键——通过降低参与门槛,将文化遗产保护从专家课题转化为公众行动。
“志愿者不仅是辅助者,更是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一位馆方负责人比喻道。例如,讲解服务部将通过方言导览拉近老年观众与文物的距离;社教活动部则策划亲子工作坊,用黏土复刻文物模型,让历史知识“触手可及”。这种“分众化”设计,正是为了回应快速城市化中多元群体的文化需求。

从藏品捐赠到道德模范分享:文化的温度与厚度
活动现场,多位民间收藏家向博物馆捐赠了珍贵藏品。这些来自社会的“文化碎片”,经过专业修复与研究后,将成为城市记忆的组成部分。正如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中展示的那样:每一件文物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间胶囊”。
全国道德模范的经验分享环节,则赋予了活动更深层的社会意义。通过讲述守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故事,讲者将“保护”二字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有观众感慨:“原来捐赠一张老照片、参与一次文物清洁,都是在为城市‘续写家谱’。”
教学基地授牌:播种未来的文化种子
活动另一亮点是教学实践基地的授牌。博物馆与本地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文物修复、策展设计等实践机会,形成“学习-实践-服务”的闭环。这种模式类似于“文化育苗工程”——让年轻人在动手过程中理解遗产保护的技术与精神内核。

国际博物馆日的宁波答卷
在全球博物馆探索转型的背景下,宁波弥勒博物馆的尝试提供了一种本土化方案:以志愿者团队为纽带,将专业机构的“象牙塔”变为公众参与的“开放式课堂”。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呼吁的,博物馆不仅要保存历史,更要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5月18日当天,宁波市还将推出“别具一格的文化大餐”,包括水下考古主题展览等。这些活动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号:在科技狂奔的时代,博物馆正以更包容的姿态,邀请每个人成为文化的守护者与传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