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北中学高三(7)班的教室里,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永远光线充足。林薇就坐在那里。每天早晨七点十分,她会准时出现在座位上,从印着栀子花的布袋里拿出课本,然后将布袋仔细折好,塞进桌肚的角落。
如果不是那次全市统考的成绩公布,或许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总是安静坐在角落的女孩。当教务主任在升旗仪式上念出“高三(7)班林薇,总分698分,全市理科第三名”时,队伍中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将这个名字和“学霸”联系起来——在此之前,“校花”才是林薇在学校里广为流传的标签。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她了。”同桌陈明远说这话时,正在整理数学笔记,页角处密密麻麻的批注都是林薇的手笔。“高一刚开学那天,她穿着一件简单的白T恤,头发松松扎在脑后,但你就是没法不注意到她。”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后来做的事。”
林薇的“出名”始于高一上学期。当时学校贴吧里有人上传了一组偷拍她坐在图书馆窗边看书的照片,帖子标题是《八中新晋校花,颜值与气质并存》。照片很快被转载到各个社交平台,甚至有不远千里跑来校门口“围观”的外校学生。教导处为此特意找她谈过话,担心影响学习,但接下来的三次大考,林薇都稳居年级前三。
“美貌从来不是她的勋章,而是她的测试题。”班主任李老师这样说。在她的印象中,这个女孩有着超越年龄的清醒:“有次我找她谈心,说到外界关注的问题,她当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如果人们只看见我的外表,那就说明我还不够优秀,因为真正的光芒应该来自内在’。”
事实上,林薇的高中三年几乎是一部“反刻板印象”的成长史。当很多人以为漂亮的女生应该活跃在文艺汇演的舞台上时,她选择了化学竞赛小组;当别人猜测她会被保送名校时,她坚持参加了所有科目的全程复习。“我想体验完整的高三。”她这样对劝她保送的老师说。
在这个社交媒体泛滥的时代,林薇却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习惯:不用智能手机,没有社交账号,课余时间除了泡在实验室,就是参加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她能画出全国主要山脉的剖面图,还能说出长江流域每个段面的水文特征。”地理老师提起这个学生,眼睛里就泛起光,“这样的专注力在年轻人中实在太难得了。”
但林薇的高中生活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说她清高,有人讽她作秀,甚至有人打赌她最终会进入演艺圈。对于这些声音,她很少回应,除了高三上学期的那次晨会演讲。
那天原本的演讲主题是“我的梦想”,但林薇却临时调整了内容。“最近我听说有人在猜测我未来的选择。”站在全校师生面前,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操场,“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材料科学家。我知道这个选择不如有些人期待的那样‘光鲜’,但这是我从小的心愿——因为我相信最美的不是外表,而是能够照亮未来的智慧。”
现场寂静了片刻,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那之后,再没人叫她‘校花’了。”陈明远笑着说,“现在我们叫她‘林院士’,当然是开玩笑的,但大家都真心佩服她。”
随着高考临近,林薇成了班级里的“救火队员”。“她讲题比老师还耐心。”同学张晓说,“有次我一道物理题搞不懂,她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给我讲解,最后还自己画了张示意图给我。”
高考前夕,林薇在班级留言册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感谢三年同窗,让我们彼此见证成长。美丽会随时间流逝,但我们一起解过的数学题、背过的古诗词、做过的实验,都会成为永恒的财富。”
如今,高考已经结束,林薇的名字依然不时被师生们提起,但不再是因为她的外貌,而是因为她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在这个习惯于以貌取人的时代,一个年轻人如何用智慧和毅力重新定义关注的焦点。
夕阳西下,高三(7)班的教室已经空无一人,只有黑板上还留着离校前最后的板书。靠窗的那个位置上,不知谁留下了一朵小小的栀子花,静静地躺在桌面上,洁白的花瓣在余晖中泛着柔和的光。
或许这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不仅有绽放的惊艳,更有沉淀后的芬芳。而这一切,从来都与标签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