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

宁波新闻网2025-09-14 23:50:2044

  【本报专稿】夏日的热浪未能阻挡人们走进影院的脚步。自本月公映以来,电影《我的少年时代》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集体回忆的热潮。不少观众表示,这部电影不仅讲述了一段青春故事,更唤醒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成为这个夏天最具话题性的文艺作品之一。

  影片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个小城为背景,围绕主人公陈晓阳及其身边一群少年的成长历程展开。故事始于一场即将来临的高考,却不止步于学业压力,而是细腻刻画了他们在家庭、友情和初萌情感中的困惑、挣扎与蜕变。导演通过极具质感的镜头语言,重现了那个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少年们用磁带听歌、在书店蹭书、用纸条传心事、在操场上奔跑呐喊。这些细节充盈着时代特有的印记,让中年观众感同身受,也让年轻一代窥见父母辈曾经经历的青春。

  “我们并非试图美化那个年代,而是想捕捉一种逐渐消逝的纯粹。”导演李文在采访中这样阐述创作初衷,“那时候的快乐和烦恼都很简单,一场雨后的足球赛、一次偷偷的夜聊、一本传递全班的小说书……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构成了少年人全部的宇宙。”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时代风貌,剧组耗时半年在全国多地选景,最终选定南方一座保留完好的老城进行拍摄。从墙上的斑驳海报到课桌下的武侠小说,从笨重的台式电脑到街角飘香的零食摊,每一个场景都经过精心打磨,营造出强烈沉浸感。

  除了时代氛围的还原,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备受好评。陈晓阳不是一个完美的主角,他会胆怯、会犹豫、会犯错,正因如此更显真实。他与严厉父亲之间的隔阂与和解、与好友从并肩作战到渐行渐远的无奈、对班里那个爱穿白裙子的女孩欲言又止的情愫……这些情感线索交织在一起,勾勒出青春本身的复杂与明亮。演员阵容方面,导演大胆启用了数位新人,他们未经雕琢的表演反而为影片注入了青涩而蓬勃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未陷入怀旧的自我沉溺,而是通过少年视角触及了许多社会议题。如下岗潮给家庭带来的隐形压力、应试教育与人成长之间的张力、小城青年面临未来选择时的迷茫等。这些思考悄然融入叙事之中,赋予影片超越年龄层的厚度。影评人张泽认为:“《我的少年时代》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既是个体的青春日记,也是一代人的时代备忘录。它让我们看到,在变革的年代里,少年如何用自己稚嫩却坚定的方式认识世界、寻找自我。”

  电影自上映以来,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观众自发分享的观后感。有人写道:“看完电影我给我初中同桌打了电话,我们哭了又笑,原来那些以为忘记的事情一直藏在心底。”还有年轻观众表示:“虽然和我成长的年代不同,但那种对未来的期待、对友谊的珍视、对梦想的执着是相通的。”多家企事业单位甚至组织集体观影,称其为“一次情感的疗愈和初心的重温”。

  据发行方数据显示,该片首周票房即突破两亿元,且后续走势稳健,上座率持续走高。不少影院经理反映,该片出现多场次不同年龄层观众同时观看的现象,甚至有不少家庭三代同堂前来观影,散场后常常看到观众红着眼眶却面带微笑。这种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成为影片社会影响力的最佳注脚。

  《我的少年时代》的成功或许预示着影视创作的新风向:在追求视觉奇观和快餐娱乐之外,观众同样渴望真诚、质朴的情感回归。这部电影就像一封写给青春的情书,提醒着每一个曾经是少年的人——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终将成为生命中不可复制的珍贵记忆;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诚、勇气与爱永远是青春最亮的底色。

上一篇: 随烟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