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皖西大别山区,空气里已然浸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香。这香气不张扬,不浓烈,却极具穿透力,顺着山风,飘过溪流,悄然弥漫在村落巷陌、田间地头。那是桂花的香。循着这缕熟悉的香气,仿佛就能触摸到一段深植于这片红色土地的滚烫记忆,耳畔也依稀回响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旋律:“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内,一件件静默的文物,正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与歌声交织的烽火岁月。玻璃展柜里,一本纸张已然泛黄、边角磨损严重的歌本,格外引人注目。旁边的手写说明标注着:《八月桂花遍地开》,1929年流传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歌词旁,还保留着简单的工尺谱记号。驻足于此,似乎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苏维埃政权成立时,翻身农民们手捧桂花、挥舞红旗,用质朴而嘹亮的乡音,唱出心中喜悦与希望的动人场景。今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本地民歌研究专家李老先生,提起这首歌,眼中依然闪烁着光彩:“这首歌的诞生,和1929年鄂豫皖边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豫东南柴山保地区的建立密不可分。它用的是大别山区广为流传的《八段锦》曲调,老百姓耳熟能详,填上新词,一下子就传开了。桂花,是咱们这儿常见的花,八月盛开,象征丰收和美好;‘遍地开’则喻示着革命的火种星火燎原。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那个改天换地的年代,人民心声最直接、最真诚的艺术表达。”
歌声,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精神的接力。在六安市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室里,年轻的音乐老师正带领学生们学唱这首经典民歌。他没有一开始就讲解乐理知识,而是先讲述了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从桂花的寓意讲到红旗的象征,从根据地的建立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们听得入神,再开口演唱时,那歌声里便多了几分理解与庄重。课后,一名初三的学生分享了他的感受:“以前觉得这就是一首‘老歌’,有点土。但了解了它的故事后,再唱‘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句时,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好像能体会到当年那些人激动的心情。”这种将红色音乐文化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尝试,正在当地的校园里蔚然成风。教育工作者们认为,让年轻一代在旋律中感悟历史,在歌唱中传承精神,是一种比单纯说教更为生动、更富感染力的方式。
这股由《八月桂花遍地开》所引发的红色文化热潮,也悄然带动了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在霍山县的一个山村里,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队,将这首歌曲与当地的民间舞蹈相结合,编排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节目。每逢节庆或旅游旺季,他们便在村口的广场上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演出。队员们虽然都不是专业演员,但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先辈的敬仰。游客们不仅被精彩的表演吸引,更被这种原生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表达所打动。一位从上海来的游客感慨道:“在这里听到这首歌,看到他们的表演,感觉历史活了过来,特别真实,特别有力量。”当地文化馆的负责人表示,这些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实践,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它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陈,而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资源。
夜幕降临,在金寨县红军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快闪”活动正在上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当《八月桂花遍地开》那熟悉而激昂的旋律骤然响起,领唱者引吭高歌,周围的人随之应和,歌声由疏到密,由弱渐强,最终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大合唱。白发苍苍的老者眼中噙着泪花,他们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歌声里承载着他们的青春和记忆;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神情专注,他们在这旋律中寻找精神的根脉与前行的力量;天真烂漫的孩童也跟着节奏轻轻摇摆,红色的种子或许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悄然播下。这一刻,歌声穿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
桂花年年盛开,歌声代代相传。《八月桂花遍地开》早已超越了其作为一首歌曲本身的意义,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深深地融入了大别山的血脉之中。它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忘记那披荆斩棘、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理想之花的峥嵘岁月。在这片曾经浸染热血、如今处处焕发新机的土地上,那金色的桂花,那鲜红的旗帜,那昂扬的旋律,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画卷,讲述着不变的初心,也昭示着光明灿烂的未来。当八月的风再次拂过山野,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和着那永不褪色的歌声,必将再次响彻这片英雄的土地,回荡在每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