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的饺子

宁波新闻网2025-09-25 19:14:4042

  在北方这座老工业城市边缘,斑驳的厂区宿舍楼群深处,有一家只在傍晚五点后才亮起暖黄灯箱的饺子馆,名字起得有些俏皮,叫“幸福里饺子馆”。但熟客们都心照不宣地给它起了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接吻的饺子”。这个别称的由来,并非源于什么花哨的营销噱头,而是深藏在每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那独特形态和店主老张近三十年的沉默坚守里。

  推开那扇被岁月磨得光滑的木门,一股混合着麦香、肉馅鲜香和陈醋醇厚气息的热浪便扑面而来,瞬间将外面的寒意与喧嚣隔绝。店面不大,统共七八张旧木桌,桌腿下还细心垫着厚度不一的木片以求平稳。墙壁上挂着几幅早已泛黄的旧厂区合影,照片里的人们年轻而充满朝气。店主老张,年近六旬,总是系着一条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在开放式厨房的案板前,沉默地忙碌着。他话不多,但那双因长年揉面而指节粗大的手,却仿佛会说话。和面、调馅、擀皮、包捏,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如同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

  而“接吻的饺子”的灵魂,正体现在那最后的“包捏”成型瞬间。与寻常月牙形或元宝形的饺子不同,老张包出的每一个饺子,在封口处并不简单地捏合了事。他用拇指和食指灵巧地一挤一捻,饺子边缘便会呈现出三道清晰而匀称的褶皱,紧密地贴合在一起,形状酷似两片微微嘟起、即将触碰的嘴唇。当饺子在沸水中沉浮煮熟,捞出装盘,那“嘴唇”的线条更是清晰可见,仿佛带着生命的温度。有好奇的年轻食客曾打趣地问:“张叔,你这饺子怎么像在亲嘴儿啊?”老张通常只是抬起眼皮,用沾着面粉的手背推一下老花镜,嘴角牵动一下,算是回应,并不多解释。这神秘的微笑,反而更增添了饺子们的故事性。

  日子久了,一些常来的老街坊,在酒酣耳热之际,会断断续续拼凑出这个饺子形状的些许渊源。老张年轻时,是隔壁国营机械厂技术一流的钳工,手巧是出了名的。他的妻子,当时是厂办幼儿园的老师,温柔爱笑。据说,两人新婚时生活清贫,但感情极好。妻子最爱吃饺子,尤其喜欢在包饺子时,让老张给她包几个“特别的”。至于如何特别,邻居们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饺子边捏朵花,有的说是包成小动物的形状。但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后来妻子生病卧床的那段漫长岁月里,老张每天下班后,都会雷打不动地给她包饺子。也许就是在那些充满爱与牵挂的日夜劳作里,那象征亲吻的褶皱被无意中创造并固定了下来,成为一种无言的慰藉和情感的寄托。妻子离世后,老张便离开了工厂,开了这家小店,用这种独特的饺子,继续守护着那份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个背景故事,食客们彼此心知,却从不在老张面前提起,生怕触碰到那深埋的哀伤。

  于是,“接吻的饺子”这个名字,在口耳相传中,超越了食物本身,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它吸引的食客,也渐渐超出了街坊四邻的范围。有形单影只的都市年轻人,在加班后的深夜走进来,点上一盘饺子,安静地吃完,仿佛从那些紧密“接吻”的饺子中汲取到一丝暖意和陪伴。有处于冷战期的情侣,被朋友推荐而来,彼此沉默地对坐,分食一盘饺子,看着那生动的造型,心中的坚冰有时竟也能悄然融化几分。也有中年夫妇,在结婚纪念日这样平淡而又特别的日子过来,不需多言,咀嚼间回味的是自家岁月里的酸甜苦辣。这家小店,成了一个微小的情感容器,承载着城市角落里无数普通人的聚散离合、孤独与渴望。

  老张的饺子馅料实在,口味家常,无非是经典的白菜猪肉、韭菜鸡蛋、香菇鲜肉等几种,从不变出花样。但每一位顾客都能吃出,那馅料里饱含着一种市面上罕见的诚意。猪肉是精选的前腿肉,肥瘦相宜,手工剁馅,绝不使用绞肉机,以保留颗粒感和肉汁;蔬菜无比新鲜,调味恰到好处,不过分咸,也不寡淡,一切都显得那么妥帖、安稳。美食评论家或许不会将这里列入榜单,但对于许多食客而言,这里的味道,是能直接通抵内心的“家”的味道,是带有情感温度的治愈系食物。

  夜幕深沉,当最后一位客人道别离开,老张会缓缓关上店门,开始一天的清扫。水流声、碗碟轻微的碰撞声在寂静的店里回响。他会在最中间的那张桌子旁坐一会儿,点上一支烟,默默地看着空荡荡的店面,烟雾缭绕中,目光偶尔会掠过墙上那些旧照片。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或许是对往昔的追忆,或许仅仅是一天劳作后的放空。但第二天傍晚,那暖黄的灯箱依旧会准时亮起,如同海岸边的灯塔,为那些在生活浪潮中漂泊的心灵,提供一处温暖的避风港。

  “接吻的饺子”,它不只是一道食物,更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爱、关于持久守候的无声故事。在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老张和他的小店仿佛是一个固执的坐标,提醒着人们,有些最珍贵的情感,就藏在最平凡的人间烟火里,以一种近乎笨拙的方式,温柔地延续着。那盘中的每一个“吻”,都是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下生活的朴素祝福。它告诉我们,最深长的滋味,往往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

下一篇: 换屋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