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渠

宁波新闻网2025-09-25 19:29:1538

  在黔北连绵的群山深处,有一个名叫团结村的地方,它曾长久地被“渴”所困。这里的山,是喀斯特地貌典型的石灰岩,留不住天上水;这里的土,贫瘠而单薄,养不活一方人。水,是村民们世世代代最奢侈的梦想,也是最深重的苦难。而这一切,因为一条悬挂在绝壁之上、蜿蜒于崇山之间的水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条渠,被当地人尊称为“天渠”,而它的开凿者,是一位名叫黄大发的当代“愚公”。

  上世纪60年代,年轻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村(后合并为团结村)的党支部书记。面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残酷现实,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他心中萌芽——要从几十里外、隔着数座大山的螺蛳河引水入村。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近乎天方夜谭,没有测量仪器,没有专业技术,没有资金支持,有的只是满腔热血和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

  工程始于1962年,断断续续,历尽艰辛。由于技术匮乏,他们只能在悬崖上腰系缆绳,一锤一锤地凿,一钎一钎地挖。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水泥砂浆防渗技术,辛苦十余年修成的毛渠处处渗漏,成了“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摆设。失败,像一盆冷水浇在每个人心头,质疑声、嘲笑声不绝于耳。但黄大发没有倒下,这次失败反而激发了他学习技术的决心。已近花甲之年的他,主动申请到水利站跟班学习,像小学生一样认真记笔记,钻研水利技术。

  1992年,积蓄了力量与技术的黄大发,再次吹响了向大山进军的号角。他带领数百名村民,重新走上了悬崖峭壁。这一次,他们更加科学,也更加坚韧。在最为险峻的擦耳岩段,300多米高的悬崖令人眩晕,黄大发第一个在腰间系上绳索,让人拉着,将自己吊在近乎垂直的绝壁上勘测、打炮眼。他说:“我是党员,我带头。要死,我先死!”书记的身先士卒,成了最有力的动员令。村民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与坚硬的岩石展开了长达数年的搏斗。手上磨出的血泡结了痂又破,破了又结,最终变成厚厚的老茧;钢钎磨短了一截又一截,炮眼却一寸一寸地向山体深处延伸。

  1995年,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天渠”终于全线贯通!清冽的河水,第一次顺着水渠,哗啦啦地流进了草王坝村,流进了干渴的土地,也流进了村民们期盼已久的心田。通水那天,整个村子沸腾了,老人们捧着清澈的渠水老泪纵横,孩子们在水中欢快地嬉戏。这条渠,不仅引来了水,更引来了希望。随后,黄大发又带领群众修建了“大发渠”,将水引到更远的地方,并陆续完成了通电、修路等艰巨任务,让团结村彻底摆脱了贫困的桎梏。

  “天渠”的故事,远不止于一条水渠的建成。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镌刻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仰。黄大发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责任”与“担当”。他本可以安享晚年,却为了乡亲们的期盼,在花甲之年再次披挂上阵;他面对重重困难,从未想过放弃,心中装的始终是百姓的福祉。这种“愚公”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愈发显得珍贵。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本色,永远是攻坚克难、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如今,“天渠”的水依然日夜不息地流淌,滋润着团结村的万亩良田。而黄大发的故事,也如同这渠水一般,流淌出大山,感动和激励着无数人。他被评为“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他的事迹被拍成电影《天渠》,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当代传奇。但对于黄大发而言,最高的荣誉莫过于看到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他常说:“我不过是尽了一个党员的本分,做了一件该做的事。”

  站在“天渠”边上,俯瞰山下生机盎然的田园村庄,耳畔是潺潺水声,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这条悬挂在绝壁上的“天河”,已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它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自然的顽强抗争,象征着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对人民最深沉、最质朴的爱,象征着一种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绝不低头的伟大精神。这精神,如同渠水,必将源远流长,滋养后世。

上一篇: 天煞
下一篇: 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