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

宁波新闻网2025-09-27 18:28:1648

  深秋的上海,寒意渐浓,但位于市中心一家老式剧院的后台却灯火通明,暖意融融。空气中弥漫着脂粉、发胶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旧木料气味。年过七旬的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陈永青正对着镜子,一丝不苟地勾画着他标志性的白鼻子,镜中的眼神专注而明亮,仿佛即将登上的不是一方略显陈旧的舞台,而是他为之倾注一生的艺术圣殿。

  “这台戏,叫《七十二家房客》新编,骨头还是老的,但血肉得是新的。”陈老先生的声音带着些许沙哑,却充满力量。他身边,几位年轻演员正在对词,时而爆发出阵阵笑声,那是只有在默契的碰撞中才能产生的火花。今晚,他们将共同演绎这部滑稽戏的经典之作,试图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为这门古老的艺术寻找新的知音。

  滑稽戏,这个深深植根于江南市井文化,以上海为中心流行于沪浙苏的独特剧种,曾几何时,是几代人共同的欢乐记忆。它不像京剧那样程式严谨,也不像越剧那样婉约缠绵,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鲜活的生活气息和辛辣又不失温情的幽默。舞台上,演员们用夸张的形体、精妙的沪语俚语、迅捷的现场“现挂”(即兴发挥),将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相对匮乏的年代,一场滑稽戏足以让人们忘却烦恼,开怀大笑。

  陈永青的思绪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是滑稽戏的“黄金时代”。“那时候,剧场门口人头攒动,一票难求。我们一场演出下来,谢幕都要好几次。观众的笑声、掌声,就像最好的补药,让你不知疲倦。”他回忆道,当年的名角周柏春、姚慕双的相声段子,杨华生、笑嘻嘻的滑稽表演,几乎是家家户户收音机里的“标配”。那些源自生活、精心打磨的包袱和噱头,至今仍被老观众津津乐道。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戏曲艺术普遍面临冲击,以方言为基础的滑稽戏更是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年轻一代对沪语感到陌生,对剧中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图景缺乏共鸣。剧场里的观众,白发渐渐多于黑发。市场的萎缩、人才的断层、优秀原创剧本的匮乏,像几座大山,压在这门快乐的艺术身上,让它的笑声里透出几分沉重。

  但总有人在坚守,并试图破局。除了陈永青这样的老艺术家“传帮带”,一批中青年骨干也在积极探索。上海滑稽剧团近年来的创作轨迹,清晰地显示了这种努力。他们一方面复排经典剧目,如《糊涂爷娘》、《苏州两公差》等,保持艺术的本体韵味,吸引老观众“怀旧”;另一方面,大胆进行创新实验,推出了一批贴近现实、反映都市生活的新作。例如,将网络热点、社会现象融入剧情,在表演中适度加入普通话成分以降低观赏门槛,甚至尝试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增强舞台的视觉吸引力。

  “滑稽戏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它必须和今天的生活对话。”一位剧团负责人如是说。他们开始走进高校、社区,举办讲座和展演,培养年轻观众。在一些小剧场实验剧中,年轻演员们尝试用更贴近年轻人的语感和节奏来表演,虽然争议不断,但无疑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也为滑稽戏的复苏提供了契机。沪语保护工作的推进,让更多孩子重新接触方言;文化部门加大了扶持力度;媒体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和报道这一地方艺术的动态。这些外部的“暖流”,让从业者看到了希望。

  今晚的演出即将开始。大幕拉开,舞台上是精心还原的旧式里弄景致。陈永青和年轻演员们依次登场。起初,年轻观众对某些老派的噱头反应略显迟疑,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巧妙的节奏把控,尤其是那些对人性弱点善意嘲讽、对生活困境乐观化解的永恒主题,逐渐打破了年龄和语言的隔阂。剧场里,笑声开始变得密集而自然,既有老戏迷会心的哄笑,也有年轻人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笑声。

  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陈永青带着全体演员多次谢幕,他的额头上沁着汗珠,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光彩。他看到,有年轻情侣在热烈讨论着剧情,有孩子拉着父母的手问:“妈妈,这个真好玩,我们下次还能来看吗?”

  这场景,或许规模不如当年盛大,但却蕴含着更珍贵的意义。它表明,滑稽戏所承载的那种源自生活、直面现实、笑对人生的智慧与勇气,这种追求快乐、讽刺丑恶、歌颂善良的精神内核,是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的。只要这座城市的生活还在继续,只要人们还需要在笑声中释放压力、获得慰藉,滑稽戏就有其存在的土壤。

  走出剧院,夜已深,城市依旧灯火阑珊。滑稽戏的未来之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今晚的剧场证明,它并未走远,它只是在经历一场漫长的蜕变。这门以“笑”为使命的艺术,正在一代代从业者的坚守与创新中,努力调整自己的步调,试图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它的故事,如同一面独特的哈哈镜,映照出都市生活的变迁,也将继续为这座城市,增添一抹不可或缺的、乐观豁达的底色。它的笑声,也许不再震耳欲聋,但必将如涓涓细流,在这片生它养它的土地上,坚韧地流淌下去。

上一篇: 溜冰场
下一篇: 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