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回鹭岛

宁波新闻网2025-09-27 18:31:4846

  昨夜,当厦门闽南大戏院的帷幕缓缓落下,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原创音乐剧《情回鹭岛》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完成了它的首演。观众席上,有人悄悄拭去眼角的泪痕,有人与身旁的亲友紧紧相握,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温情与感怀,在剧场温暖的空气里静静流淌。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情叩问,将几代厦门人,乃至海外游子心中共同的情感记忆,具象化为舞台上一幕幕动人的悲欢离合。

  故事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洋风雨飘摇的码头。年轻的闽南人陈嘉禾,为了家族生计,与青梅竹马的妻子林素心含泪分别,登上远赴异国的轮船。临行前,他将一枚刻有“鹭岛”字样的相思扣放入素心手中,约定“凤凰花开时,便是归期”。舞台上的离别之歌,旋律悠远而苍凉,唱出了那个年代下南洋者共同的辛酸与坚韧。这一别,便是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剧情随之展开双线叙事,一边是陈嘉禾在异国他乡历经战乱、拼搏奋斗,将对故乡和爱人的思念深埋心底,从青丝熬到白发;另一边,留在鹭岛的林素心,在漫长的等待与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爱情与家庭的承诺,将思念化作抚养儿女、支撑社区的力量。

  音乐剧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未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哀婉叙事上,而是将陈家三代人的命运与厦门这座城市——从昔日的海防小城到今日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的世纪变迁紧密交织。中年时期的陈嘉禾在南洋事业有成,却无时无刻不心系故土,通过侨批寄回的不仅是侨汇,更是对家乡建设的默默支持。舞台上,当投影背景呈现出厦门早期城市建设的画面,当歌声唱出“一条条路,一幢幢楼,都有游子的心跳”时,个人史与城市史完成了动人的共鸣。而他们的后代,孙子陈启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则代表了另一种“回归”。他带着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回到厦门,参与到特区火热的建设中,与祖父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回归”形成呼应,象征着精神的传承与时代的接力。

  《情回鹭岛》的艺术感染力,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全剧对话和唱词中巧妙融入了不少闽南方言词汇,如“厝边头尾”(邻里)、“打拼”(奋斗)、“心适”(有趣)等,既亲切又传神。音乐创作更是独具匠心,主体以现代音乐剧的管弦乐为基础,但核心旋律却深深植根于闽南民歌的调式,尤其是将经典歌仔戏的曲牌元素进行创新性改编,那悠扬婉转的“厦门腔调”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澎湃,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和心弦。舞台美术亦是一大亮点,运用了先进的投影技术,将鼓浪屿的日光岩、菽庄花园,中山路的骑楼街景,以及高耸现代的世茂海峡大厦动态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完美交融。一幕场景中,年老的陈嘉禾在梦中回到记忆中的老街,与年轻的素心重逢,虚实结合的舞台处理,营造出如诗如幻的视觉效果,令人动容。

  剧情的最高潮,安排在改革开放后的厦门经济特区。垂暮之年的陈嘉禾终于踏上了归途。当他站在已是旧貌换新颜的鹭江道,望着对岸璀璨的鼓浪屿,百感交集。而另一边,一生守候的林素心,也已白发苍苍。导演并未刻意渲染一场戏剧性极强的重逢,而是将场景设定在一个普通的社区公园,凤凰花依旧灿烂如霞。两位老人遥遥相望,数十年的光阴在无声的对视中凝固。没有激烈的拥抱,没有痛哭的宣泄,只有一句颤巍巍的闽南语:“你……转来了(你回来了)。”“我转来了(我回来了)。”此时,主题旋律再次响起,却不再是离别的忧伤,而是沉淀了岁月沧桑后的平静与释然。这种克制的处理,反而赋予了情感更大的张力,让台下无数观众为之泪崩。它告诉我们,最深沉的“情”,历经千帆,最终归于平淡的相守和这片土地的认同。

  《情回鹭岛》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是一幅宏大的情感画卷,描绘了爱人的坚守、亲情的绵长、乡愁的苦涩与归来的欣慰。它更是一曲深情的时代赞歌,通过一个家族的聚散离合,折射出厦门作为著名侨乡和经济特区的百年发展轨迹,歌颂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内核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这部剧作,仿佛一面清澈的镜子,让每一位生活在厦门或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或父辈的影子,找到情感上的深刻联结。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呼唤归来的声音,那个地方,就叫作“家”。据悉,该剧接下来还将在闽南地区进行巡演,必将唤起更广泛地域观众的情感共鸣,成为一部承载集体记忆、凝聚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上一篇: 情书
下一篇: 情况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