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海之滨的双拥深情与时代担当

宁波新闻网2025-05-17 10:28:0315

  

  在东海之滨,一座城市与人民军队的血脉深情已延续了八十余载。从四明山区的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强军征程,宁波以“甬”立潮头的姿态,将拥军优属的红色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连续九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这一国家级荣誉桂冠。这座海防重镇用行动诠释着:双拥不仅是传统,更是融入骨血的担当。

  一座城的国防基因:从规划蓝图到高原哨所

  翻开宁波的市政规划,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同一张蓝图上的并蒂莲。市委市政府将支持部队练兵备战写入城市发展的核心议程,仅2020年新一轮创建周期中,就投入超3亿元用于拥军支前项目。这种“顶层设计”理念在西藏海拔5000米的哨所化作具象——当宁波施工队顶着高原反应,用34天抢在大雪封山前建成现代化厕所时,边防战士的敬礼与冻土上的“宁波速度”共同镌刻成双拥史上的里程碑。正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黄峻所言:“把国防责任扛在肩上,不是口号,而是每个环节的闭环落实。”

  创新引擎驱动:数字化让尊崇可触可感

  在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七旬老兵通过“浙里办”APP发起代祭扫申请的瞬间,折射出宁波双拥工作的智慧转型。“崇军在线”平台如同看不见的连心桥,已累计为军人军属办理事项2.8万件,将“办事跑断腿”变为“指尖轻点”。这种服务模式的迭代恰似城市拥军的“操作系统升级”——从传统的节日慰问、政策落实,进化到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某驻甬部队军官感慨:“现在家属随军安置、子女入学就像网购一样便捷,这种尊崇感实实在在。”

  城连结对2.0:从物资支援到智力拥军

  新时代的双拥工程正在突破“送米送油”的固有印象。宁波与边疆部队的“城连结对”机制已升级为“需求清单”精准匹配模式:既输送新型净水设备等实战物资,更派遣海洋渔业专家帮助驻岛部队发展生态养殖。这种“造血式”拥军如同为强军梦植入“芯片”,某海岛驻军通过宁波技术支援实现的蔬菜自给率,从30%跃升至85%,被官兵们称为“东海上的南泥湾”。

  四明山下的承诺:让奉献者被奉献

  在拥军优属的闭环中,宁波特别注重“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底线坚守。全市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12个,首创“军创贷”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6亿元。曾参加边境作战的老兵王建国,凭借政府提供的免费电商培训,将自家竹编工艺品卖到年销售额百万元。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机制,正如老兵们评价:“就像当年战场上的战友,永远不会让你独自冲锋。”

  站在2025年的坐标回望,宁波双拥工作已形成“传统-创新-实效”的黄金三角。从抗日战争时期军民联防的篝火,到今天东海演训场的后勤保障体系;从纸质证明的跑腿时代,到数字化服务的“零次跑”改革,这座城市始终用行动证明:双拥模范城的牌匾,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刻在心里的契约。正如东海潮水日夜不息,宁波对“最可爱的人”的深情,永远澎湃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