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悖青春

宁波新闻网2025-09-17 18:23:3444

  昨夜的首映场散场后,一位中年观众在影院外的寒风中站了许久。他刚刚看完青年导演张未的新作《狂悖青春》,此刻正望着车流不息的街道出神。“电影里的某个场景,突然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自己。”他最终这样对同伴说道。这句话或许恰好揭示了这部看似叛逆的电影,最核心的价值——它并非在歌颂叛逆,而是在尝试理解青春本身。

  《狂悖青春》将镜头对准了北方小城里一群即将高考的高中生。故事围绕主人公小北展开,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少年”,成绩中游,家庭普通,却对周遭的一切感到一种近乎疼痛的疏离。影片没有刻意编织跌宕的情节,而是用大量手持镜头和特写,捕捉他们日常中的躁动、迷茫与无声反抗:在枯燥的晚自习上传阅一本禁书时的窃喜,深夜翻墙逃离校园后在空旷街道上的狂奔,以及面对父母期望时那种欲言又止的巨大压力。

  “我们想拍的,不是青春的纪念碑,而是它的地质层——那些褶皱、断裂和未经打磨的原始痕迹。”导演张未在映后交流中这样阐述他的创作理念。这位年仅三十岁的导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粗粝又充满诗意的影像风格,已然成为业界瞩目的新锐。为了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他启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并与主演们进行了长达半期的 workshops(工作坊),不是对戏,而是一起生活、聊天,重新挖掘那些被成人世界遗忘的少年心绪。

  饰演小北的新人演员李哲的表现堪称惊艳。他将一个少年内心复杂的情感层次——脆弱的自尊、无处安放的愤怒、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诠释得淋漓尽致。一场他在雨夜与父亲爆发激烈争吵后,独自一人蜷缩在楼梯角落的戏,没有一句台词,仅靠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便传递出令人心碎的孤独感。这不仅是表演的成功,更是导演对青春本质的深刻洞察。

  然而,《狂悖青春》并未止步于呈现问题。影片后半段,当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降临时,这群看似散漫不羁的少年所展现出的担当、勇气与彼此间笨拙却真诚的温暖,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华彩。它巧妙地颠覆了“狂悖”二字的表面含义:他们的反抗,并非针对具体的人或制度,而是对一种被预设、被规训的人生的本能性质疑。他们的“狂”,是对自我主体性的艰难寻找;他们的“悖”,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精神断乳。

  该片自点映以来,便引发了广泛而两极的讨论。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其过于灰暗,放大了青春期的负面情绪;而更多的年轻观众则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认为它“无比真实,像一面镜子”。社会学者王教授评价道:“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 一个沟通的文本。它让成年人有机会重新审视并理解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痛苦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的反抗也自有其逻辑。这种理解,比任何说教都更为重要。”

  电影的结尾,小北站在高考结束的喧闹人潮中,表情平静,目光望向远方。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正如我们的青春,从来都不是一个拥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它或许狂悖,或许迷茫,但那是一切成长的起点。《狂悖青春》所做的,正是以真诚和尊重,为这段不可或缺的人生阶段,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备忘录。

上一篇: 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