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通知

宁波新闻网2025-09-19 17:51:4240

  近日,一起由所谓“暗网司法系统”发布的“死亡通知”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该通知通过网络隐秘渠道传播,声称已对一名涉嫌贪污腐败且经“民间审判”定罪的某企业前高管周某“判处死刑”,并预告“即将执行”,事件迅速由网络空间蔓延至现实社会,导致公众恐慌,并对现有法律秩序构成严峻挑战。

  据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周某确系东部某省一能源企业前项目负责人,三年前因涉嫌经济问题被立案调查,后因证据链存在争议,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停滞。周某本人目前处于取保候审状态。本周二清晨,周某在其住所车库内发现一封打印的匿名信,内容与网络流传的“死亡通知”完全一致,此事随即由其家人紧急报案。警方已介入调查,并对周某及其家人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

  这并非孤立事件。在过去数月内,国内多个网络论坛与加密通讯群组中,一个自称为“审判者”的神秘组织逐渐浮出水面。该组织声称其宗旨是“替代失能的司法,惩戒法律无法制裁的罪恶”。他们通过难以追踪的服务器发布所谓的“案件判决书”,详细罗列指控对象的“罪行”和“证据”,并最终下达“死亡通知”。其目标多指向一些身负舆论争议但司法程序尚未终结,或因证据不足而未予起诉的公众人物。

  “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暴力狂欢和法外私刑的鼓吹,”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李卫国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无论其指控的内容是否部分属实,以任何形式宣扬暴力、替代国家司法行使审判权,都是对法治社会的公然践踏。程序的正义与结果的正义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允许个人或组织依据自我判断进行‘审判’,将使我们辛苦构建的社会秩序顷刻崩塌。”

  该事件也引发了对于网络匿名性与监管的新一轮讨论。资深网络安全专家王韬指出,“暗网”和加密通讯工具为这类非法活动提供了技术温床。“追踪和打击的难度非常大,信息源头往往经过多层伪装,位于境外服务器。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攻坚战。平台方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对极端和违法信息的筛查与管控。”

  在舆论场中,公众的反应呈现复杂且分裂的态势。一部分网民在情感上对“死亡通知”的目标对象表示出不同情,甚至出现“大快人心”的极端言论,认为这是对“坏人”的报应。而更多理性的声音则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与恐惧。网友“清风明月”在社交媒体的评论获得了高赞:“今天我们为他人的‘罪行’欢呼私刑,明天就可能有人为我们莫须有的‘过错’举起屠刀。法律的保护伞一旦被撕破,没有人会是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替代性司法”的叙事正在全球范围内抬头,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暗流。从影视作品中对私刑英雄的浪漫化描绘,到现实中出现模仿犯罪,其背后反映的往往是部分民众对司法效率、公正性的不信任感以及巨大的社会焦虑。然而,以违法对抗违法,以暴制暴,从来只能滋生更多的暴力与混乱,无法带来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目前,国家网信办与公安部已表示高度重视此类案件,正协同全力追查“死亡通知”的发布源头,并表示将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发布恐怖信息、实施恐吓威胁、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官方重申,我国法律体系完备,任何公民如发现违法犯罪行为,都应通过正规渠道向司法机关举报,由法律进行公正的审判和裁决,绝不容许任何组织或个人僭越法律红线。

  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在信息时代,维护法治尊严、捍卫司法权威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也只能通过程序合法、透明公正的法律途径来实现。任何形式的“法外正义”,无论其外表披着多么诱人的外衣,其内核都是危险的毒药,最终将损害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