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老式影院里,灯光暗下,银幕亮起。一段夹杂着笑声与惊呼的观影体验,让阿根廷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的《荒蛮故事》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部由六个独立短片组成的黑色喜剧电影,自上映以来持续引发观众对现代文明与人性的反思。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娱乐片,而是一把锋利的社会手术刀,试图剖开秩序表象之下人类原始冲动的核心。
电影开篇即是一场高空惊魂。一架航班上,所有乘客逐渐发现彼此都与同一个人存在过节——他们皆曾伤害过名叫帕斯特纳克的男人,而此人正是本次航班的机长。一种荒诞又紧绷的气氛在机舱内蔓延,最终以全员同归于尽作结。这则故事被许多观众解读为对社会不公与压抑情绪的极致宣泄,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文明不过是一层脆弱的外壳。
随后影片以多线叙事展开。某个雨夜,偏僻公路边的餐馆,女服务员认出唯一一位顾客是逼死自己父亲、导致家破人亡的政客;一名开着崭新奥迪车的精英人士,因为在荒凉公路被一辆破卡车阻挡去路而与之斗气,最终演变成一场血腥的暴力冲突;爆破工程师因为车子被拖吊而与官僚系统发生争执,竟采用极端方式抗议所谓的“正义程序”;富家子弟开车撞人后,父母联合管家策划让管家顶罪,却在谈判过程中逐渐失控;最后是一场极度讽刺的婚礼现场,新娘发现新郎出轨,在崩溃与报复之间上演了一场癫狂的婚宴闹剧……
这些故事彼此独立,却又被同一根主题线索紧密串联:即在现代社会的规则约束之下,人类并未真正摆脱原始的愤怒与复仇本能。导演斯兹弗隆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不是关于疯子的故事,而是关于每个人在崩溃瞬间所能做出的行为。我们距离失控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荒蛮故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或许正因为它触碰了当代人共同的心理困境。在城市文明与社交礼仪的包装之下,愤怒、委屈与仇恨往往被压抑,却从未消失。电影中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则现代寓言,提醒人们:所谓的“理性”何其薄弱。一位社会学学者在影评中指出,“这部电影之所以令人不安,正是因为它太真实了。我们笑的每一个瞬间,背后藏着的都是认同与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不仅在主题上具有强烈批判性,在艺术表现方面同样出色。斯兹弗隆采用夸张的视觉效果与紧凑的节奏控制,配合略带复古风格的配乐,成功营造出既荒诞又真实的叙事氛围。多个片段中没有一句冗余台词,戏剧冲突在短时间内迅速堆叠直至爆发,让观众在屏息之间体验情感的海啸。
尽管电影中充斥着戏谑与暴力,但其内核却并不虚无。有评论认为,《荒蛮故事》的真正目的并非宣扬复仇,而是呼吁观众审视系统性不公与日常虚伪如何侵蚀人性。无论是政商勾结、官僚腐化、贫富差距,还是婚姻谎言与阶级歧视,电影一一作出回应——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而是用最直接、最野蛮的故事呈现。
从阿根廷到国际舞台,《荒蛮故事》陆续在戛纳电影节获奖,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逐渐成为近年来拉美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它用一种近乎凶狠的幽默方式,提醒我们:所谓文明,或许只是一场我们共同同意参与的幻觉。而当幻觉破灭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故事的主角——荒蛮,且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