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伊莲娜

宁波新闻网2025-09-13 19:22:2448

  在巴西圣保罗郊区一片被阳光晒得发白的居民区里,两个名叫伊莲娜的少女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们共享同一个名字,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缝隙中。导演法比奥·梅拉用镜头捕捉下这段微妙而深刻的成长轨迹,电影《两个伊莲娜》以其细腻的叙事和真实的人物刻画,成为近年来巴西电影中一部不可多得的青春叙事诗。

  影片中的第一个伊莲娜出生于中产家庭,父母离异后与母亲同住。她穿着整洁的校服,卧室里贴满了海报,书架上堆放着课本。另一个伊莲娜则来自工人阶层,与祖母相依为命,每天需要乘坐两小时的公交车上下学。两个女孩在学校的走廊里相遇,因为同名而产生了好奇,继而发展出一段若即若离的友谊。导演梅拉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让故事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自然流淌:共享午餐时的闲聊,课后一起走过的街道,对未来的憧憬与恐惧。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却精准地捕捉了青春期特有的敏感与脆弱。

  《两个伊莲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影片通过两个女孩的视角,折射出当代巴西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代际变迁。中产家庭的伊莲娜虽然物质充裕,却要面对父母新组建家庭带来的疏离感;工人阶层的伊莲娜虽然生活拮据,却在祖母的关爱中找到了安全感。导演巧妙地避免了对任何一方的价值评判,而是以平视的角度展现她们各自的困境与优势。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两个伊莲娜站在购物中心的喷泉前,看着水中倒映的霓虹灯光。中产伊莲娜谈论着想去国外读大学的梦想,而另一个伊莲娜则沉默地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这个画面隐喻了她们虽然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却面对着不同的未来可能性。导演梅拉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想展现的是,即使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不同的经济背景如何塑造了年轻人完全不同的现实体验。”

  摄影指导卡罗丽娜·科斯塔的镜头语言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她大量使用自然光线,让巴西明媚的阳光与人物内心的阴霾形成对比。在许多室内场景中,镜头透过门窗框取人物,暗示着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限制。这种视觉上的隐喻与影片主题相得益彰。

  两位新人演员普莉希拉·比滕科特和伊莎多拉·里贝罗的表演自然流畅,毫无矫饰痕迹。比滕科特饰演的中产伊莲娜将那种表面顺从、内心叛逆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里贝罗则完美诠释了另一个伊莲娜的早熟与隐忍。她们的眼神交流中常常包含着超越对话内容的复杂情绪,这种细腻的表演让角色关系更加真实可信。

  《两个伊莲娜》的背景设定在当代巴西,但其所探讨的主题具有普遍性。在全球范围内,年轻一代都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身份困惑和未来不确定性。影片中两个女孩面临的抉择——是否离开熟悉的环境去追寻未知,是否遵循家庭期望还是坚持自我——这些命题超越了文化边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

  这部电影在2017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后,获得了国际影评人的一致好评。《电影手册》称其为“一部温柔而犀利的成长叙事,揭示了名字背后的身份困惑”,而《卫报》则评价道“梅拉导演以惊人的洞察力捕捉了巴西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原创音乐由著名音乐人古斯塔沃·罗查创作,他用轻柔的吉他旋律配合电子音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听觉体验,完美呼应了影片关于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主题。

  《两个伊莲娜》最终没有为两个女孩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或圆满的结局。就像现实生活一样,她们的未来仍然开放,充满了可能性与不确定性。这种叙事选择体现了导演对年轻观众的尊重——他不愿意给出廉价的答案,而是邀请观众与角色一起思考成长的复杂含义。

  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巴西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可能。在犯罪、暴力和贫困等传统主题之外,梅拉导演将焦点转向普通青队的日常生活,证明了平凡故事中同样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真理。正如一位巴西影评人所指出的:“《两个伊莲娜》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值得被讲述的史诗,无论她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阶层。”

  随着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的成功,巴西当代电影正在获得新的关注。《两个伊莲娜》这样的作品证明,拉美电影不仅可以提供异域风情或社会批判,还能够以 universal 的人性故事触动全球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或许预示着一个新的巴西电影浪潮的到来——更加内向、更加细腻,但同样具有社会洞察力。

  在电影结尾,两个伊莲娜在夕阳下的公交车站告别,她们不知道未来是否还会相遇,但这段短暂的友谊已经在彼此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观众随之意识到,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伊莲娜”——那些与我们共享某个时刻,却最终走向不同方向的人。正是这些相遇与分离,塑造了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