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为《目无王法》的独立纪录片在部分民间文化交流会上小范围放映后,引发持续关注与热议。这部由匿名导演拍摄、剪辑的影片,通过大量实地走访与隐秘拍摄,记录下多起发生在基层的公共事件,深刻反映了部分地方治理中法治意识淡薄、权力运行失范的现状。影片虽未正式公映,但其片段与讨论已在网络空间悄然传播,促使更多人思考法治建设在基层实践中的真实境遇。
影片的拍摄历时三年,导演组走访了我国中部、南部多个省份,以案例串联的方式呈现了土地征用、市场管理、环境执法等多个领域的现实矛盾。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发生在某县开发区。当地村民王老汉家的承包地因项目开发被纳入征收范围,但在未签订正式补偿协议、未进行公示的情况下,大型机械突然开进田地强行推平了即将成熟的庄稼。王老汉手持《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登记证明多方反映,却屡遭推诿,甚至被告知“别拿本本说事,发展需要就得让路”。镜头中,老人站在一片狼藉的土地上喃喃自语的画面,令观者无不动容。
另一段记录则聚焦某市区的临街商铺。多家小商户反映,街道综合管理办公室以“统一牌匾规格、提升城市形象”为由,要求他们限期更换门头,且必须由指定广告公司制作,价格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有商户质疑其合法性并要求出示收费依据与管理文件,对方却回应“这就是规定,不换就别开门”。影片中,一位经营早餐铺的女店主含泪诉说,半年利润不足以为一块牌匾买单,却又敢怒不敢言。
这些事件并非孤例。影片通过交叉比对不同地区的类似情况,呈现出某种共性的治理误区:即以“公共利益”“发展大局”为名,忽视程序正义、绕过法律框架,甚至将个人或部门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在这些场景中似乎成了一种可被选择、可被忽略的“参考项”,而非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这种“目无王法”的现象,不仅直接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更侵蚀着法治社会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未止于展示问题。镜头同样对准了那些在困境中坚持维权的人们,以及部分敢于直面问题、依法纠错的基层官员。某镇一位新任镇长在了解情况后,顶住压力叫停了违规的强制拆迁行为,组织重新评估补偿方案,并公开向群众致歉。他说:“法律不是墙上的装饰,而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底线。今天我们不依法,明天就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这段话在影片中反复被观众引用,成为点睛之笔。
法学专家在观看影片后指出,我国法治建设成就显著,但在基层落地过程中,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部分干部习惯于传统的人治思维和命令式管理,法治意识、程序意识淡薄,加之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违法行为有时未能得到及时纠正。然而,正是这些个案中的不公,以及民众日益强烈的权利意识,正在形成倒逼机制,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目前,虽然该片尚未进入主流影院或大型平台公映,但其引发的讨论已超出影片本身。许多社区、高校和法律服务机构将其作为法治教育的案例素材,开展研讨活动。有评论认为,这种来自民间的记录与发声,虽然不是正统的调查报告,却以一种鲜活的、充满情感张力的方式,揭示了法治进程中真实存在的挑战,从而促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基层法治生态的建设。
法治的陽光不应有照不到的角落。《目无王法》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批判,不如说是一种提醒: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必须持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确保每一级政府、每一个官员都能敬畏法律、严守规则。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在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中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部影片的价值,正在于它记录了这个时代进程中的曲折与前进,并呼唤着更深层次的反思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