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熊猫

宁波新闻网2025-09-13 19:11:4044

  【本报专稿】初夏时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翠竹掩映,几只半岁左右的熊猫幼崽在草地上翻滚嬉戏,毛茸茸的耳朵在晨光中透出粉色的光晕。饲养员小李拿着记录本站在围栏外,嘴角不自觉扬起笑意:“每次看到它们抱着奶瓶的样子,就觉得所有熬夜照顾的辛苦都值了。”这样的温馨场景,正在通过一部名为《中华熊猫》的自然纪录片走向世界。

  该片由中宣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历时三年制作完成,首次采用8K超高清技术系统记录大熊猫的生命历程。创作团队跨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跟踪拍摄了二十余只野生及圈养大熊猫,累计拍摄素材达3800小时。总导演陈卫国在后期机房接受采访时,眼睑还带着连夜工作的疲惫:“我们不仅想展现熊猫的可爱,更希望呈现这个物种与中华文明千年来的情感联结。”

  在秦岭深处的跟踪拍摄中,摄影师首次捕捉到野生大熊猫“琴琴”教幼崽爬树的珍贵画面。当时骤雨初歇,母子俩在枇杷树下蹭着潮湿的树干,幼崽第三次滑落时,母亲用鼻尖轻轻拱着它的后背。这个充满温情的瞬间被隐藏摄像机完整记录,成为第二集《生生不息》的高光镜头。“动物不会说话,但它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生命的故事。”从事野生动物摄影二十年的老张说着,调出电脑里尚未公开的拍摄花絮——画面中雪花纷飞,三岁的雄性熊猫“山虎”正用牙齿撕开结冰的竹叶,呼出的白气在镜头前凝成霜花。

  与以往自然纪录片不同,该片特别设置了历史寻访线。研究人员在故宫博物院尘封的《清宫兽谱》中找到雍正年间蜀地进献熊猫的记载,泛黄的宣纸上用朱砂标注着“食铁兽,性温敦,黑白相间”。在四川省档案馆,编导团队更发现了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制作的熊猫标本档案,泛黑的相片里,美籍教授戴维·史密斯抱着熊猫标本站在石砌校舍前,照片背面娟秀的钢笔字写着“最珍贵的东方礼物”。

  “我们想探讨的是熊猫如何成为文明对话的使者。”总撰稿人王澜指着剪辑台上一组蒙太奇:唐代侍女图上的熊猫纹样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熊猫标本叠化,接着切换到1972年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万人空巷迎接熊猫的场景,最后定格在当今海外民众跟着直播学做熊猫窝头的笑脸。“从古代丝路到当代外交,熊猫始终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创新性地引入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科研团队通过行为识别算法,首次建立起熊猫表情数据库,成功解码21种差异化叫声的含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李明辉演示系统时,屏幕正弹出预警提示——三岁雌性熊猫“朵朵”的步态数据异常,兽医赶至笼舍发现其掌垫有轻微炎症。“科技让我们能更早察觉它们的健康问题,这对保护濒危物种意义重大。”

  伴随着影片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的播映,一股熊猫文化热潮正在兴起。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屏上,熊猫幼崽蹒跚学步的画面与东方明珠塔的景象交相辉映;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专门开设熊猫主题展,仿竹材质的展台上陈列着影片中的4K影像循环播放;东京上野动物园的纪念品商店里,印有影片剧照的限定版明信片每日售罄。

  但影片引发的不仅是文化热潮,更推动着实际保护工作的变革。汶川草坡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影片播出后志愿者报名人数增长了三倍,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盗猎行为较去年同期下降62%。更令人欣喜的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新发现四处野生熊猫活动痕迹,其中一对母子熊猫的足迹首次延伸至海拔2800米的原始冷杉林。

  夕阳西下时,摄制组正在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区补拍空镜。山风掠过万亩竹海,泛起层层碧浪。护林员老赵指着岩壁上若隐若现的爪印说:“这些年竹林越来越密,熊猫活动的范围从深山扩展到浅山带,有时清晨巡山能听见它们啃竹子的脆响。”他取下磨损严重的巡山帽,帽檐别着的熊猫徽章在余晖中闪闪发亮——那是影片团队为感谢保护区工作人员特别定制的纪念品。

  夜幕降临,北京总部的剪辑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陈导盯着监控屏幕上实时传回的野外画面:红外镜头中,六岁的野生熊猫“大山”正带着幼崽穿越溪流,它们黑白分明的身影在月光下如同流动的太极图。工作人员轻声提醒该保存素材了,导演摆摆手:“再等等,让我们多看一会儿——这既是文明的印记,也是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