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前说再见

宁波新闻网2025-09-16 18:06:4658

  六月的风吹过大学校园,裹挟着栀子花的香气与离别的气息。在这个被称为“毕业季”的时光里,一种悄然的变化正在发生。以往喧嚣的散伙饭、狂欢的夜晚似乎不再是唯一的主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用一种更安静、更深刻的方式与自己的大学时代告别——他们正在践行一场名为《毕业之前说再见》的内心仪式。

  在图书馆三楼靠窗的那个位置,大四学生李哲又一次坐了下来。这是他过去四年里待得最久的地方。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翻开考研资料或毕业论文,而是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开始一页页地记录。“想和这个位子正式说声再见,”他解释道,“它见证过我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清晨和困顿不堪的深夜。在这里,我经历过考试前的焦虑,也收获过解开难题的喜悦。如果不好好告别,感觉对不起这些时光。”

  这样的告别仪式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悄然上演。新闻学院的李薇选择的方式是重新走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大一住过的宿舍楼到经常上课的教学楼,从人声鼎沸的食堂到安静的艺术长廊,她用相机记录下每一处场景,并为每一张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记忆。“我不是在简单地拍照,”她说,“我是在与每一个曾经给予我知识和力量的空间对话,感谢它们四年的陪伴。”

  这种告别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教育学院李教授注意到,最近几周,前来办公室与他道别的学生明显增多。“不再是匆匆忙忙签个毕业留念册就离开。学生们会坐下来,真诚地分享大学四年最难忘的瞬间,有时甚至会谈到他们曾经的迷茫和困惑。这种深入的交流在以往的毕业季是很少见的。”

  心理中心咨询师王老师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毕业不仅是空间的转换,更是心理和身份的重大转变。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告别,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分离焦虑,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为下一阶段的人生积攒心理能量。”

  除了个人层面的告别,各种集体性的告别活动也层出不穷。中文系大四学生在文学院草坪上自发组织了“星空诗会”,同学们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大学四年最遗憾和最感动的事;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们则在实验室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告别仪式”,感谢那些为科研献身的实验动物;学校食堂门口竖起了巨大的“记忆墙”,上面贴满了学生们手写的卡片,记录着关于食堂美食的独家记忆。

  在这场广泛的告别行动中,不仅有学生,还有后勤工作人员。在学生公寓做了十年管理员的张阿姨收到了许多学生手写的感谢卡和鲜花。“看着孩子们一年年来来去去,今年特别不一样,”张阿姨感慨道,“以前孩子毕业就是拖着行李箱高兴地喊一声‘阿姨我走啦’,今年好多孩子特意来和我拥抱、合影,说谢谢我四年的照顾。听得我心里暖融融的。”

  这场告别运动甚至延伸到了虚拟空间。许多毕业生在校园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毕业之前说再见#,分享自己的告别故事。有人与曾经闹过矛盾的同学和解,有人向暗恋四年的对象坦然表达心意,还有人去听了曾经“逃”过无数次的课程,为自己补上一声正式的告别。

  为什么这届毕业生特别注重“说再见”?社会学院刘教授认为:“这代年轻人成长于社会快速转型期,他们比前辈更早地意识到变迁是生活的常态。因此,他们更主动地寻求建立仪式感,通过这些仪式来标记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赋予转变以意义和价值。这不是多愁善感,而是一种成熟的生存智慧。”

  随着毕业典礼的临近,这场告别运动仍在持续。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没有强制性的参与要求,却像一阵温润的细雨,浸润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些看似琐碎的告别仪式中,年轻人正在学习人生重要的一课:如何好好地说再见。

  或许,真正的毕业不仅仅意味着拿到一纸文凭,更是要学会如何有尊严、有感恩地结束一个生命阶段。当这些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最后一次走出校门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有形的行李,还有与过去四年正式告别后的释然与平静,以及面对未来时多出来的一份勇气和坚定。

  夜幕降临,校园里的路灯依次亮起。几个毕业生坐在操场上,轻声唱着曾经的班歌。他们的声音不算整齐,却格外真挚。在这片此起彼伏的告别声中,一个时代温柔地落幕,另一个时代正蓄势待发。而这些学会了如何说再见的年轻人,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