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

宁波新闻网2025-09-16 18:31:5065

  昨夜的首映场散场后,许多观众仍坐在座位上,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按在了椅子里。灯光渐亮,屏幕上滚动着《永远》的演职员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罕见的寂静,那不是普通的安静,而是一种被深深触动后的失语。这部由青年导演林哲耗时五年打磨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沉静的力量,在初夏的这个夜晚,悄然叩击了每一位先行观众的心门。

  《永远》的故事脉络并不复杂,它聚焦于江南一座老宅里,一位修复古旧钟表的老师傅与从大城市辞职归来的孙女之间,微妙而深刻的日常相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影片的张力来自于几乎凝固的时间感与人物内心暗涌的情感波澜。老师傅日复一日地聆听、擦拭、调试着那些承载着不同家族记忆的钟表,试图对抗物理性的朽坏;而孙女则试图在快速迭代的世界之外,寻找某种恒定的价值。影片的英文名“Perpetuum Mobile”(永恒运动),成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隐喻。

  导演林哲在映后短暂的交流中分享了他的创作初衷:“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即时’的时代,一切都在加速,信息、情感、甚至遗忘。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追问一个问题:在不可逆的时间洪流中,究竟什么是‘永远’?是物质的存续,是情感的联结,还是记忆的温度?”这种追问,被转化为极富诗意的电影语言。大量的静态长镜头凝视着滴落的水珠、缓慢移动的齿轮、阳光下飞舞的尘埃以及人物沉默的侧脸,迫使观众从惯常的观影节奏中抽离,与之同步呼吸,沉浸式地体验那种近乎凝滞的时光流逝。

  摄影师出身的林哲,与摄影指导合作,大胆采用了4:3的画幅和大量自然光效,画面质感近似泛黄的老照片,每一帧都如同精心构图的静态摄影,厚重而温暖。声音设计同样出色,环境音被放大:齿轮啮合的咔哒声、雨滴敲打瓦片的淅沥声、远处隐约传来的市井叫卖声,共同编织成一曲生活的复调,取代了大部分传统配乐,让位于更真实、也更富有韵律的空间氛围。

  主演们的表演内敛而富有层次。老戏骨吴刚饰演的钟表匠,几乎无需台词,仅凭眼神和细微的面部肌肉颤动,就传递出人物一生的沧桑、执念与最终的释然。新生代演员张子枫饰演的孙女,则完美诠释了当代年轻人在迷茫与追寻之间的摇摆状态,她与祖父之间从疏离到理解的情感流动,在无数个沉默共处的瞬间里自然完成,感人至深。

  “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邀请你体验一种状态。”一位从事艺术评论的观众在散场后如此评价,“它让你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去思考那些我们平日无暇顾及的根本性问题。这是一种奢侈的观影体验,也是一种必要的内心洗礼。”

  值得注意的是,《永远》并非一部沉闷的艺术片。它穿插着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细节,比如祖父对智能手机的笨拙操作,孙女试图用现代科技“优化”传统修表流程却闹出的笑话,这些片段让整个观影过程张弛有度,不时引发会场内轻松的笑声。正是这种对生活真实质感的捕捉,让影片的哲学思考落地生根,充满了人情味。

  在追求视觉奇观和强情节刺激的商业片浪潮中,《永远》的出现显得格外珍贵且勇敢。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只呈现复杂的生命况味;不刻意煽情,却于无声处听惊雷。它或许不会成为票房爆款,但其存在的本身,就如同一座安放在喧嚣市井中的安静钟表店,提醒着人们:有一些关于时间的奥秘,关于永恒的诘问,值得我们用近两个小时的沉浸,去细细品味。

  这部电影最终想要传达的,或许正如片中所修复的一座古老座钟内部刻下的铭文:“不是时间逝去了,是我们逝去了。而‘永远’,就在每一次认真的注视之中。”它注定会成为一部在特定观众心中留存许久,并被反复忆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