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赴宁波开展专项调研,乡镇国资监督机制获肯定

纪晓岚2024-07-18 16:55:0061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钱夫中的带领下,调研组于去年12月11日至12日深入宁波,对当地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人大监督量化评价试点工作展开专项调研。这一行动不仅是对宁波乡镇国资监督机制的全面检验,更标志着该机制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全国性示范样本的重要转折点。

  制度创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标准化操作手册”

  宁波的探索始于2021年,当时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率先将国资管理报告、审议意见落实、问题整改等环节纳入制度化轨道。这份被当地干部称为“监督白皮书”的文件,要求所有国有资产相关报表必须“原汁原味”向社会公开,如同给国有资产装上24小时直播的摄像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制度创新性地引入“年度体检”机制——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政府专项报告,并配套使用执法检查、质询等监督工具,形成闭环管理。这种设计使得监督不再是“走过场”,而是像医生拿着CT机扫描般精准发现问题。

  技术赋能:用大数据织就监督天网

  在具体操作层面,宁波的实践堪称现代科技与传统监督的融合典范。迭代升级的国资综合监管平台,将90%以上的日常监管工作搬上云端,市属企业采购项目全部纳入阳光平台,就像给每笔交易贴上可追溯的电子身份证。更值得关注的是大额资金监控预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实时捕捉异常资金流动,好比在国资血管中植入纳米传感器,能在出血点出现的瞬间自动止血。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入选浙江省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纪审联动:打造立体化监督生态

  宁波市纪检监察机关的介入,为这套机制装上了“安全阀”。通过打通纪律监督、审计监督和巡视监督通道,形成“纪审巡”三棱镜式监督架构。某市属国企曾因管理漏洞收到纪检监察建议书,随后不仅整改具体问题,更推动全系统完善了18项内控制度。这种“发现一个问题、修补一片制度”的做法,正是调研组特别肯定的“宁波智慧”——将监督压力转化为企业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

  试点成效:从盆景到风景的跨越

  量化评价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宁波乡镇国资监督呈现出三大转变:监督范围从单一资产扩展到自然资源全要素,监督方式从事后追责升级为全过程管控,监督主体从人大单兵作战发展为多元协同参与。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实际治理中,例如某区通过人大监督收回被占用的海岸线资源,某镇集体资产出租收益率同比提升34%。全国人大调研组特别指出,这种“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有效破解了基层国资“人人可伸手、无人真负责”的困局。

  全省推广的启示意义

  宁波经验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制度+技术+协同”的三维治理模型。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其启示在于要敢于将监督权真正赋予制度框架;对研究者来说,该案例证明了人大监督与现代治理工具的适配性;而公众最直观的感受,是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阅国资报表,像查看小区物业账单般简单透明。随着这套机制即将在全省推广,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当监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术语,而是可量化、可感知、可参与的日常实践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命题便有了扎实的基层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