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下的巴塞罗那,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期待。在格拉西亚大道一家不起眼的旧书店里,年迈的店主费力·佩雷斯先生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本本封面斑驳的书籍装箱。窗外,远处隐约传来零星的枪声,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正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在这些即将被转移的书籍中,有一本薄薄的小说,书脊上烫金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不确定的荣耀》。这本由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于近一个世纪前写就的作品,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当下欧洲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不确定的荣耀》并非一本广为人知的畅销书,甚至在萨特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也算不得耀眼。它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欧洲小国在战争阴云下,一群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普通市民面临抉择的故事。荣耀,在书中并非指代凯旋的桂冠,而是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为捍卫内心信念与人性尊严所付出的、往往不被看见甚至注定被遗忘的坚持。这种荣耀因其结果的不可预知而充满了不确定性,恰如当下许多欧洲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近日,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和社会内部裂痕的加深,这本几乎被遗忘的经典重新进入了欧洲知识界的视野。在柏林、巴黎、华沙的咖啡馆和大学研讨室里,人们开始重新讨论萨特笔下的困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在采访中表示:“我们突然发现,萨特在近一个世纪前提出的问题,今天依然尖锐。当集体性的狂热或恐惧席卷一切时,个体该如何自处?是随波逐流以换取安全的平庸,还是坚守某种可能徒劳的‘荣耀’,即使这荣耀的前途未卜?”
这种对“不确定的荣耀”的追寻,并非停留在书本讨论。在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地区,人道主义工作者安娜·科瓦尔斯基每天面对着源源不断的难民。她的工作充满危险且常常感到无力回天,但她和她的同事们仍在坚持。“有时你会问自己,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局势似乎看不到好转的迹象。但当我读到萨特书中那个在围城中坚持开办地下图书馆的教师时,我明白了。我们坚持的,或许就是一种‘不确定的荣耀’——不是为了必然的成功,而是为了在黑暗中守住一丝人性的微光。这本身就是意义。”
与此同时,在欧洲的文艺领域,一股回溯存在主义与抵抗文学的风潮悄然兴起。巴黎的一家独立剧院近期上演了根据《不确定的荣耀》改编的戏剧,场场爆满。导演克莱门特·马丁认为,这部作品触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直面了人生的根本困境:“萨特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他告诉我们,自由是沉重的,选择是困难的,荣耀也从不保证胜利的结局。但正是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诚,反而赋予了我们行动的勇气。在充满简单化叙事和极端对立的今天,这种思想尤为珍贵。”
然而,对“不确定的荣耀”的解读也并非没有争议。一些评论家指出,过度强调个体选择的伦理困境,可能在不经意间弱化了对造成这些困境的结构性不公的批判。米兰的政治评论员路易吉·康蒂在专栏中写道:“我们必须警惕将历史的重担过多地压在个体肩上。在谈论个人选择的‘荣耀’之前,我们更应追问:是谁、是什么力量制造了这些迫使人们进行残酷抉择的局面?解决问题的钥匙,或许更多地在于改变这些结构性的力量。”
尽管如此,普通民众的共鸣是真实而具体的。在葡萄牙里斯本,退休历史教师伊莎贝尔·席尔瓦发起了一个社区读书会,专门讨论《不确定的荣耀》这类探讨危机中人性选择的书籍。她说:“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独裁,深知和平与自由的脆弱。这本书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线性的,黑暗时代可能会突然降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在内心为那种‘不确定的荣耀’预留了位置——即无论时局如何,都选择站在良知的一边。”
这股阅读和讨论的热潮,也带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复兴。牛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艾米丽·卡特博士正在撰写一篇论文,探讨二十世纪中叶存在主义文学与当代欧洲社会心态的关联。她指出:“《不确定的荣耀》的重新流行,是一个深刻的文化信号。它表明,在一个确定性不断崩塌的时代,人们正在重新向哲学和文学寻求精神资源,以理解他们所处的动荡世界,并寻找行动的坐标。这种对意义和尊严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夜色渐深,巴塞罗那书店的装箱工作即将完成。费力·佩雷斯先生最后抚摸了一下那本《不确定的荣耀》的封面,轻声说:“书的价值不在于被永远珍藏,而在于在需要的时候被阅读。也许下一个翻开它的人,能从中找到一点点面对明天的力量。” 窗外,城市的灯火在不安中闪烁,仿佛无数个体在历史的迷雾中,各自追寻着那道微弱却不肯熄灭的、不确定的荣耀。这本书及其引发的广泛讨论,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欧洲在信心危机与价值重塑的阵痛中,对人性深度和文明韧性的集体叩问。这追问没有终点,答案也始终不确定,但追问的过程本身,或许正是那种在不确定时代里最值得珍视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