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破2000万箱
截至2025年6月23日18时,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较2024年提前15天达成这一里程碑。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港口历史同期纪录,更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凸显了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港口枢纽的硬实力。若将2000万标准箱首尾相连,长度可绕地球赤道近3圈,其承载的货物价值足以支撑数万亿规模的国际贸易链。

全球供应链的“压舱石”:吞吐量背后的结构性优势
宁波舟山港的突破性表现并非偶然。作为全球唯一拥有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其硬件设施堪称行业标杆——205座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如同“超级接驳站”,可同时容纳数十艘巨轮高效作业。2025年新增的308条航线中,“双子星联盟”等国际航线占比超六成,配合210艘次“2万标准箱级”超大型船舶的接靠能力,使港口成为连接亚太与欧美的“物流高速公路”。这种规模效应如同磁石,持续吸引全球航运资源向长三角集聚。

海铁联运的“毛细血管网”:内陆与港口的无缝衔接
港口向内陆延伸的物流网络同样值得关注。通过铁路直通三大港区的独特优势,宁波舟山港今年新开通的“金华南-温州港”海铁联运班列、“绍兴皋埠-宁波舟山港”包列等,将传统港口的辐射半径扩展至500公里外的制造业腹地。这种“港口+铁路”的模式,相当于为外贸企业铺设了直达出海口的传送带,使内陆地区集装箱运输成本降低约20%,时效提升30%以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通过海铁联运完成的箱量同比增长18%,成为吞吐量增长的第二曲线。

数据背后的经济密码:外贸韧性与政策协同
从时间维度看,提前15天突破2000万箱的“宁波舟山港速度”,与中国6月出口同比增长9.2%的数据高度吻合。这印证了RCEP深化实施背景下,东南亚电子产品、中东欧机电设备等新兴贸易需求对港口枢纽的拉动作用。政策层面,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配套建设,使港口在原油转运、铁矿石中转等领域的协同效应进一步释放,2024年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的全球“十六连冠”底蕴,为集装箱业务提供了稳定的多式联运支撑。
对标国际:枢纽竞争力的多维评估

尽管3930万箱的年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宁波舟山港的单箱能耗较新加坡港低12%的绿色实践,以及中国质量奖得主的服务标准,正在重塑国际港口评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其“港口集群”发展模式——通过整合宁波、舟山20个港区的差异化功能,避免了单一港区的拥堵风险。这种“航母战斗群”式的布局,在2025年全球港口拥堵指数上升至7.3的背景下(满分10分),仍将船舶平均待泊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
未来展望:智能升级与价值链跃迁

随着长三角外贸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港口已启动“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配载系统”试点,预计可使单船作业效率提升15%。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开通的5条航线,将进一步强化其作为中亚煤炭、东欧木材等特色货种亚太分拨中心的地位。业内专家预测,若保持7%的同比增速,2025年全年吞吐量有望突破4100万箱,为全球供应链提供更稳定的“中国节点”。(数据综合自宁波日报、央广网、中国报告大厅等权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