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千名少年泳池竞逐 体教融合育未来之星
2025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组小选手在宁波游泳训练基地完成决赛角逐,为期近一个月的宁波市“奔跑吧·少年”之游泳少年主题推广活动暨“甬动童年”少幼儿体育大会游泳表演赛正式落下帷幕。这场覆盖全市10个区(县、市)、吸引超千名青少年参与的游泳盛会,不仅成为宁波暑期体育活动的亮点,更以“分站选拔+总站决赛”的创新模式,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样本。

劈波斩浪:400名小泳将的夏日竞逐
6月8日,鄞州明州游泳馆、北仑强大体育小港游泳馆、慈溪海睿体育公园三地同时响起发令哨声。400余名6-12岁的孩子如小鱼般跃入池中,在自由泳、蛙泳等项目中展开较量。来自镇海的9岁选手陈梓萌在赛后兴奋地说:“水花溅到脸上时,我感觉自己像一条真正的海豚。”这种将竞技性与趣味性结合的设计,正是主办方宁波市水上(游泳)运动学校与宁波市幼儿体育协会的匠心所在——通过降低参赛门槛,让更多零基础孩子也能体验水中竞技的乐趣。

活动现场特设的“水母漂浮区”成为人气焦点。教练团队用“想象自己是一朵云”的生动比喻,教授溺水自救技巧。海曙区家长王女士感慨:“孩子现在不仅敢下水,还能说出三种抽筋处理方法,比我们这代人强多了。”数据显示,分站赛期间共开展安全培训28场次,覆盖所有参赛家庭,这种“技能+安全”的双轨教学,让游泳真正成为一项终身受用的生存技能。

冠军摇篮的传承密码
当345名萌娃在6月29日的总决赛中奋力划水时,看台上坐着几位特殊的观众——正在备战全运会的宁波籍国手孔雅琪、严窕珊。这些从同一条训练通道走出的世界冠军,如今以“大师姐”身份为小选手示范出发动作。宁波水上(游泳)运动学校校长在现场透露:“我们培养过3名奥运冠军、47名世界冠军,秘诀就是把竞技体育的‘金字塔尖’建立在群众体育的‘厚实底座’上。”

这种“体教融合”的理念在赛事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江北区代表队教练指出,今年新增的“25米亲子接力赛”让家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和孩子共同制定战术的队友。与此同时,赛事组委会联合教育局开发的“游泳技能等级认证”,将比赛成绩与中小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挂钩,形成“课堂+泳池”的良性循环。

数字背后的体育温度
翻开本届活动的成绩单,两组数据尤为亮眼:参赛人数较去年增长37%,其中农村学校选手占比首次突破20%。象山县鹤浦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经过3小时车程抵达赛场时,背包里还装着镇政府补贴的崭新泳镜。宁波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变化得益于“体育共富”政策的落地——通过财政拨款改建偏远地区泳池,目前全市少儿游泳训练点已实现乡镇全覆盖。

在社交媒体上,#宁波小飞鱼#话题阅读量达820万次。网友“@海边长大的爸”上传的女儿领奖视频下,获赞最高的评论写道:“领奖台只有三个台阶,但体育精神没有名次之分。”这种广泛的社会共鸣,正是活动主办方期待的溢出效应。正如宁波市幼儿体育协会秘书长所言:“当游泳从‘特长’变成‘常态’,我们的孩子就真正拥有了强健体魄的钥匙。”

从泳池到未来的涟漪效应
总决赛颁奖仪式上,获得“未来之星”称号的余姚选手张昊,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汪顺签名的训练日记。这位宁波籍奥运冠军在寄语中写道:“每天进步0.01秒,十年就是36秒的飞跃。”这种冠军精神的传递,恰好诠释了活动的深层价值:游泳不仅是50米泳道的较量,更是人生长跑的能量储备。

随着暑期游泳培训旺季的到来,宁波各游泳场馆的报名量同比激增五成。海曙区某俱乐部教练发现,如今家长咨询时更关注“孩子能否坚持”而非“多久拿证”。这种观念的转变,或许比金牌更令人欣喜。当夕阳为游泳训练基地的泳池镀上金边时,那些仍在加练的小小身影,正在续写着“奥运冠军之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