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宁波市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正式揭牌,标志着该市高校资源整合迈入新阶段。该联盟由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10所在甬高校联合组建,通过“10+6”顶层架构设立乡村治理、产业、建设、文艺、销售和教培6个专业委员会,构建多维度、常态化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一、专业化架构与常态化机制
联盟以“校校有担当,月月有活动”为原则,形成“1+N”专业委员会运作模式。各高校二级学院牵头组建跨学院团队,推动乡村老宅活化利用、旅游项目策划、网红景观打造等运营工作。例如,宁波工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提出通过社会资本引流和大学生农创客培养,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二、项目驱动: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联盟首批发布44个乡村振兴项目,涵盖农文旅融合、中草药种植、数字治理等领域。宁海县越溪乡南庄村整村农文旅运营、岔路镇王爱山区中草药种植等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高校师生深度参与技术研发与落地转化。科技赋能成效显著:宁波大学水产团队攻克梭子蟹育苗存活率难题,技术惠及2000余户渔民;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研发的智能投喂系统为养殖户节约20%成本,推动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设。
三、校地协同与人才支撑
联盟与6个县市区乡村党组织签署结对协议,共建乡村振兴共富基地,注入“红色动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奉化区锦溪村推广“林地套种黄精”模式,盘活3000亩荒山资源,实现每亩增收超3万元,成为生态振兴典范。此外,联盟通过动态对接乡村需求,匹配高校科研成果,推动109个储备项目进入洽谈阶段。
四、政策保障与未来愿景
宁波市教育局强调,高校需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政治任务,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联盟秘书处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协同机制,探索科技与产业精准对接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智力引擎”。

此次联盟成立是宁波市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创新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