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村我的家

宁波新闻网2025-09-14 23:54:3944

  晨曦微露,浙东四明山北麓的青山村还未完全苏醒,薄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间,几声清脆的鸟鸣划破了山坳里的宁静。村民张大爷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扛着锄头走向村口的荷塘。他身后,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蜿蜒的青石板路被夜露打湿,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个藏在深山里的村庄,正悄然经历着一场变与不变的深刻对话。

  **老手艺与新活法**

  村中心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下,永远是信息交汇的场所。晌午时分,刚从荷塘里归来的张大爷坐在石凳上,一边修补着渔网,一边和邻居闲聊。“现在城里人就喜欢咱这原生态的东西,”他指着塘里游弋的清水鱼,“去年光是卖鱼和莲藕,就挣了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手指,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

  不远处,村民李大婶的农家乐飘出阵阵菜香。灶台上,刚出锅的清蒸溪鱼、笋干烧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周末来的客人多,都得提前预订。”她边炒菜边说,城里人来这里不仅为吃口鲜菜,更想体验推石磨、挖竹笋的乐趣。她家原本闲置的老屋改造成了民宿,一年下来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村庄的变化,源于一群年轻人的回归。去年刚从美院毕业的周墨选择回村创业,她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乡村画廊”,墙上挂着她创作的乡村风景油画,架子上摆着用竹根、枯枝做成的艺术品。“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山村的美。”她说,这些作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最远的一件被上海一位收藏家买走。

  **走出去与返回来**

  夕阳西下,村小学操场上一场篮球赛正在进行。打球的是村里年轻人,围观的是老人和孩子。26岁的陈磊一个漂亮的三步上篮,引来阵阵喝彩。

  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陈磊的成长曾被视作“跳出农门”的典范。他在杭州读了大学,进了外贸公司,却在前年毅然辞职回村。“城市很好,但那里没有我的根。”现在他组织村民搞生态农业,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山货,还牵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我们村有43户人家,常住人口不足百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一大半。”村委会主任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和电商发展,已有11位年轻人陆续返乡,他们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让这个古老村庄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村庄转型过程中,并非没有争议。是否要大拆大建搞开发?要不要引进外来资本?村民们有过激烈争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发展要因地制宜,要保持乡村的原真性。如今村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传统民居风格,网络全覆盖了,但 WiFi 路由器都巧妙地藏在竹编的盒子里。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夜幕降临,村民们陆续来到文化礼堂。今晚这里有一场特别的演出——非遗传承人王师傅要教年轻人唱马灯调。72岁的王师傅敲响堂鼓,苍凉的唱腔在夜空中回荡。让人惊喜的是,几位年轻人用吉他和小提琴为传统唱腔伴奏,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

  “这是我们村的‘村晚’,每个月都要办一次。”村委会主任说,活动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现在村里组建了民俗表演队,最年轻的队员只有16岁。

  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几家民宿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游客们坐在院子里喝茶聊天,享受着山间的宁静。村民活动中心里,几位老人正在下象棋,电视机里播放着戏曲节目。村庄的夜晚不再只有黑暗和寂静,而是多了温暖的灯光和欢快的笑声。

  这个村庄的故事只是中国千万个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在融合中相互成就。老人在守望着传承,年轻人在开创着未来,他们共同书写着关于“我的村我的家”的新篇章。山村的日子就像村边那条溪流,看似平静地流淌,实则每时每刻都在奔向新的远方。

上一篇: 除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