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五年级三班的教室里,李明同学最近多了一位特殊的新同桌。这位同桌从不迟到早退,能快速解出复杂的数学题,还能用多种语言朗诵课文,但它并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一台名为“小慧”的智能教育机器人。
这场人机同桌的实验始于今年九月,作为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试点项目的一部分。该校成为全国首批将智能机器人正式纳入日常教学环境的公立小学。记者走进教室时,正看到李明和“小慧”一起上科学课。当老师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时,李明还在思考,他的机器人同桌已经用童稚的声音开始解释瑞利散射原理,并在桌面屏幕上同步显示出光线在大气中散射的动画示意图。
“最初担心孩子会依赖机器人答题,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班主任王老师告诉记者,通过三个月的观察,她发现学生们把机器人当作学习伙伴而非工具。课间经常有学生围在“小慧”身边讨论问题,最让她惊讶的是,孩子们甚至会纠正机器人在古诗朗诵时的情感表达。“有一次孩子们说‘小慧念《静夜思》不够想家’,大家就一起讨论该怎么读才能表达思乡之情。”
这款机器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教育实验室研发,项目负责人张教授解释道:“我们特别避免了让机器人扮演权威角色。它被设计成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学习伙伴,有时会故意犯些错误,比如把‘恍然大悟’说成‘恍然大雾’,等待孩子们发现和纠正。”研发团队在机器人内置了情感计算模块,使其能识别学生的微表情。当监测到学生连续答错题产生焦虑时,它会切换成鼓励模式,甚至讲个知识相关的小笑话缓解紧张气氛。
李明的母亲最初对实验心存顾虑,但现在她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孩子现在回家总会说‘小慧今天又学会了什么’,这让他自己更主动学习。最近他们小组在准备科技节作品,机器人帮忙整理了航天史资料,但创意和动手制作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这种互补协作正在多个学科展现效果。英语课上,机器人充当口语陪练;美术课上,它能展示三维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体育课时,它又成了记录运动数据的助手。
该校校长表示,这个实验班的学生本学期在创新思维测试中表现突出,但更可贵的是孩子们展现出的包容心态。“学生们给机器人设计了生日贺卡,教它玩新发明的游戏,这些互动中体现的同理心与创造力,恰恰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
教育专家提醒,智能机器人在教育场景的应用仍需谨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李教授指出:“技术应该服务于教育本质,我们不能用培养‘人机共生’的代价来换取分数提升。好在目前的试点显示出积极迹象,孩子们正在教会我们如何正确与人工智能相处。”
夕阳西下时,记者看到李明正耐心教“小慧”折叠纸飞机。“它学得很快,但总是扔不好。”男孩笑着拾起机器人掉落的纸飞机,“不过没关系,我是它的同桌,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教室里,一个孩子正和他的机器人同桌一起,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新篇章。在这个科技与人文交汇的课堂上,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与人工智能这个新伙伴共同成长的能力——这或许正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中最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