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揭阳阳美村的一处老宅里,75岁的陈伯仁用软布轻轻擦拭着一块巴掌大小的翡翠原石。灯光下,石头透出隐隐的绿色光华,如水流动。“这是‘靓仔玉’,我三十年前收的,现在再难见到这样的料子了。”他低声说道,手指抚过石头温润的表面。窗外,夏日的蝉鸣声与玉器加工厂传来的轻微机器声交织,仿佛诉说着这个“中国玉都”正在经历的变迁。
“广东靓仔玉”,并非特指某一种玉,而是行内人对品质上乘、色泽纯正、工艺精湛的广东本土加工翡翠的一种美称。尤其在揭阳、肇庆四会、佛山平洲等玉器加工集散地,这个词代表着一种标准,更是一份口碑。然而近年来,随着资源减少、市场波动和消费观念变化,能够被称为“靓仔玉”的作品越发难得,其背后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在四会天光墟玉器市场,天还没亮就已经人影攒动。手电筒的光束在摊位的玉石上来回扫射,买家们屏息凝神,仔细甄别。“现在好东西越来越少了,”从事翡翠批发二十多年的李老板坦言,“以前一场夜市能看见好几块让人眼前一亮的‘靓仔料’,现在可能几个月都碰不上一块。”他表示,缅甸矿区的开采限制、高端原石价格飙升,让不少中小商户难以承受,“不是不想做好东西,是成本实在太高了”。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在变化。“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后,更看重设计感和佩戴场景,传统‘色辣料足’的观念不再是唯一标准。”95后玉器设计师阿琳在广州荔湾的工作室表示。她毕业于美术院校,如今尝试将广绣、岭南窗花等元素融入玉饰设计,“玉不只是一块石头,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新时代的‘靓仔’,不仅要料子好,还要有想法、有故事。”
面对这些变化,广东玉雕行业也在摸索中寻找新路。省级非遗“肇庆四会玉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建斌认为,机械加工普及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手工雕刻的温度和灵性依旧无可替代。“‘靓仔玉’的魂在于匠人根据材料特性因材施艺,每一刀都是对话,而不是执行指令。”他所在的工作室仍坚持手工雕刻高端定制作品,“哪怕慢一点,也要对得起材料。”
而在销售端,直播电商的崛起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在揭阳阳美玉都直播基地,主播阿乐正对着手机镜头展示一枚翡翠吊坠:“宝宝们看这个荧光,这个水头,真正的‘靓仔货’!”不到五分钟,这件定价近万元的商品就被抢购一空。直播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好玉”被更多人看见,但也带来新的问题:鱼龙混杂的商家、过度美化的滤镜、冲动消费后的退货……如何在新业态中守住“靓仔玉”的底线,成为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靓仔’不只是一块玉的评判,更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做了大半辈子玉器生意的陈伯仁这样总结。他至今仍每天到自己的工作室,指导徒弟看料、打磨。“石头不会骗人,你用了多少心,它就会展现出多少美。”在他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真诚与匠心永远是“靓仔”二字的核心。
夜幕降临,阳美村的玉器作坊渐次亮起灯火。打磨声、讨论声、直播间的吆喝声依旧此起彼伏。在这个走过百年风雨的玉器之乡,变化始终在发生,但总有一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对一块好料的敬畏,对一门手艺的坚持,以及对“靓仔”二字的永恒追求。正如一位老师傅所说:“玉如人生,都在琢磨。只要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磨,广东‘靓仔玉’的故事就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