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长安大戏院,丝竹锣鼓声歇,掌声却如潮水般层层不息。持续近三小时的新编京剧《御猫三戏锦毛鼠》在此间成功首演,不仅再现了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猫鼠斗”的经典桥段,更以充满现代审美的舞台语汇,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演出结束后,众多戏迷久久不愿离去,热议着这场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的艺术火花。
《御猫三戏锦毛鼠》的故事蓝本源于石玉昆的《三侠五义》,聚焦于南侠展昭与义贼白玉堂之间亦敌亦友、妙趣横生的三次较量。舞台上,帷幕徐启,北宋东京汴梁的市井街景通过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布景缓缓呈现,既保留了戏曲传统的虚拟性,又融入了适度的实景元素,瞬间将观众拉入了那个侠义交织的传奇时代。
“御猫”展昭由著名武生演员杨振一饰演。他扮相英武,气度沉稳,一段“月下追鼠”的独舞,将长靠武生的功架与短打武生的敏捷完美融合,唱念做打处处见功力。尤其是与“锦毛鼠”白玉堂的三次对决,从酒楼初遇的暗中较劲,到陷空岛芦苇荡的轻功比试,再到最后开封府屋脊之上的兵器相见,场场设计精巧,层层递进,既展现了京剧武戏的惊险火爆,又于招式往来间细腻刻画了人物从互相鄙薄到心生敬重的复杂心理转变。
而饰演“锦毛鼠”白玉堂的青年演员谭少波,则以俊朗灵动的表演赋予了这位“反派”英雄别样的魅力。他将白玉堂的骄傲任性、机敏狡黠与内心深处对“义”字的坚守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段“夜探开封”的西皮流水,唱腔高亢激越,身段矫若游龙,将角色不服王化、挑战权威的叛逆性格与少年心性展现无遗。这一对“猫鼠”CP在台上棋逢对手,台下更是掌声与笑声齐飞,他们的每一次互动都紧紧牵动着观众的情绪。
本次创排的一大亮点在于对传统叙事结构的微调与丰富。编剧并未满足于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行为的内在逻辑,为“三戏”赋予了更强烈的戏剧动机和情感张力。例如,在“二戏”中,巧妙加入了展昭对白玉堂虽为绿林却屡屡劫富济贫行为的暗中观察与内心赞赏,使得后续的较量超越了单纯的身份对立,更添英雄相惜的意味。这种处理,使得经典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更易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音乐与舞美设计同样可圈可点。乐队在保留京剧传统“文武场”编制的基础上,适时加入了少量古典乐器进行色彩性点缀,既烘托了剧情氛围,又未失京剧声腔的本体韵味。舞台视觉上,则运用了现代化的灯光技术,通过光色的冷暖变化与区域切割,有效外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戏剧环境的转换,营造出或紧张、或诙谐、或磅礴的多样舞台空间。
“我们并非要颠覆传统,而是希望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年轻观众能走进剧场,发现京剧原来可以如此好看、好听、好玩。”演出结束后,该剧导演李静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猫鼠斗’的故事内核是侠义精神与个性张扬的碰撞,这种张力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吸引力。我们的工作就是用今天的方式,把这种魅力更好地‘翻译’出来。”
首演现场,观众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观众表示,紧凑的剧情、精彩的打斗、幽默的台词以及演员极具魅力的表演,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京剧沉闷缓慢的刻板印象。他们能看懂,更能被感染,随着剧情或惊呼或捧腹,完全沉浸其中。
《御猫三戏锦毛鼠》的成功首演,是京剧艺术守正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它证明了经典IP拥有跨越时代的巨大价值,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传统美学与现代观众审美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它像一位既熟悉又新鲜的故人,用古老的腔调,讲述着依然能让人心潮澎湃的侠义传奇,为京剧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据悉,该剧将于近期开启全国巡演,让更多地方的戏迷有机会一睹这出“新经典”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