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吊脚楼

宁波新闻网2025-09-18 18:22:0847

  【本报专稿】湘西大山深处的腊尔山镇,清晨总是从云雾中醒来。沿着青石板路向上走,一座百年吊脚楼静静矗立在崖边,檐角挂着的红灯笼随风轻摆。楼下,八十岁的龙阿婆正握着年轻女孩小吴的手,一遍遍纠正苗绣的针法。这不是祖孙间的日常教学,而是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文化接力——正是纪录片《情满吊脚楼》记录的真实故事。

  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吊脚楼,曾是腊尔山镇最热闹的所在。龙家三代人在这里经营着镇上唯一的茶肆,马帮的铜铃声、赶集人的山歌都曾飘过它的窗棂。然而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吊脚楼渐渐沉寂,最后只剩下龙阿婆守着祖宅,守着满楼的故事。

  转机发生在三年前的春天。省城来的扶贫工作队里,有个学设计专业的姑娘小吴。当她第一次走进吱呀作响的吊脚楼,立刻被梁柱上精美的雕刻吸引:“这些纹样太特别了,我在任何设计典籍里都没见过!”

  龙阿婆却摇摇头:“都是老辈人瞎刻的,现在谁还看得懂这些。”小吴注意到,老人说这话时,手指正无意识地描摹着窗棂上的并蒂莲纹样。

  就是从那天起,小吴成了吊脚楼的常客。她带着录音笔和素描本,记录下老人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门槛上的刀痕是红军经过时刻下的记号,堂屋地面的焦痕是多年前火塘溅出的火星,房梁上挂着的牛角是祖辈狩猎的见证。最珍贵的是,龙阿婆翻出了箱底的发黄绣片,那些鲜活的鸟兽纹样,正是濒临失传的苗族支系刺绣技法。

  “阿婆,这些都是宝贝啊!”小吴握着绣片的手微微发抖,“我们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纪录片导演林峰恰好在这个时候来到腊尔山。原本他是来采风少数民族音乐,却偶然撞见这样一幕:夕阳西下,吊脚楼的回廊上,一老一少并肩坐着,银针在绣布上穿梭,身后是连绵的青山。林峰当即改变计划,决定用镜头记录这段奇妙的缘分。

  拍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吊脚楼不通电,摄制组每天要背着发电机上山;山里气候多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就大雨倾盆。最棘手的是龙阿婆面对镜头总是紧张,那些生动的故事变成了干巴巴的叙述。

  转机出现在一个午后。小吴像往常一样帮阿婆梳头,哼起了刚学的苗家山歌。阿婆忽然笑出声:“你唱跑调啦!”接着自然地唱起了正确的调子,歌声苍凉婉转,穿过了吊脚楼的木窗,飘向远山。林峰悄悄打开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毫无修饰的一幕。

  “就是这种真实!”林峰在后期剪辑时反复观看这段素材,“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生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随着拍摄深入,更多故事浮现出来。在外打工三十年的龙家儿子回到老宅,发现女儿小吴正在跟母亲学刺绣;镇上的小学老师组织孩子们来吊脚楼上民俗课;甚至省博物馆的专家也闻讯赶来,鉴定那些绣片为“少数民族纺织艺术的活化石”。

  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去年苗年节。在小吴的劝说下,龙阿婆终于同意在吊脚楼开办刺绣传习班。开学那天,二十多个苗家妇女穿着节庆盛装赶来,银饰叮当作响。阿婆站在堂屋中央,举起针线庄重地唱起古歌:“一针绣下山水绿,两针绣出百花香……”学员们跟着吟唱,歌声震得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仿佛百年老楼也在应和。

  如今,吊脚楼成了腊尔山镇的文化地标。那些几乎失传的纹样通过小吴的设计,变成了时尚包袋上的装饰,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龙阿婆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她最开心的还是“每天楼里都热热闹闹的,像回到了小时候”。

  纪录片最后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夕阳把吊脚楼的影子拉得很长,龙阿婆和小吴并肩坐在门槛上。远处是新修的公路,近处是袅袅炊烟。老人指着梁柱上新刻的纹样对姑娘说:“这个图案是你想出来的,以后就叫它‘希望花’吧。”

  《情满吊脚楼》没有宏大叙事,却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文化根脉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故事。就像制片人在访谈中说的:“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古董锁进玻璃柜,而是让老树发新枝,让年轻的手接过古老的针,绣出时代的图样。”

  这座百年吊脚楼依然伫立在湘西的青山间,但它的故事早已随着镜头穿越千山万水。当影院灯光亮起,观众擦拭眼角时,或许会想起自己故乡的老屋,想起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而这,正是这部纪录片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