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环抱的西南腹地,有一个名叫旮旯山的小村落。这里山路蜿蜒,云雾常年缭绕,过去几十年里,它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代名词。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缓慢得仿佛与山外的飞速发展处于两个平行的时空。然而,最近一段时间,这个沉寂的村庄却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细微却深刻,如同春雨浸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旮旯山的名字,源于其地势的偏僻与隐蔽。村里的老人说,从前出山一趟,天不亮就得背着干粮出发,翻过好几座山头,走上大半天才能见到一条像样的土路。交通的不便,使得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童,村庄一度显得暮气沉沉。
转机始于三年前一条盘山公路的竣工。这条如同巨龙般缠绕在山间的柏油路,彻底结束了旮旯山“与世隔绝”的历史。路通的那天,许多老人站在路边,看着第一辆汽车驶入村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道路,首先带来的是生活的便利。现在,村民们的山货——自家熏制的腊肉、采摘的野生菌菇、精心酿制的蜂蜜——可以便捷地运往山外的市场,换回实实在在的收入。
但变化远不止于经济层面。随着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一种新的意识开始在村民心中萌芽。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代居住的这片山水,发现了其中被忽略的价值。旮旯山虽然偏远,却因此保存了完好的自然生态和淳朴的民风。参天的古树、清澈的山泉、层层叠叠的梯田,以及那些流传了百年的山歌和手工艺,在都市人眼中,成了珍贵的“乡愁”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村民李卫国是第一批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早年在外打工的他,看到了城市人对原始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他毅然返乡,将自家的老屋改造成了第一家民宿“山居小憩”。没有豪华的装修,只有干净的房间、地道的农家菜和推窗即见的云海山色。起初邻里都不理解,觉得这穷山沟哪会有人愿意来住。然而,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推广,他的民宿很快吸引了第一批追求“避世”体验的游客。口碑逐渐传开,如今旺季时一房难求。
李卫国的成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效仿,同时也在探索不同的路径。有的人家开办了农家乐,专门招待来体验农耕生活和品尝农家菜的游客;有的老人重拾年轻时的手艺,编织竹器、制作木工,这些手工艺品成了游客喜爱的纪念品;甚至村里几位爱唱山歌的婆婆,也组成了一个“山歌队”,为游客表演原生态的民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山谷,成了旮旯山一道新的风景线。
村里的基础设施也随之改善。为了接待游客,村里自发集资改善了公共卫生环境,设置了垃圾分类点,昔日杂乱的村容变得整洁有序。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曾经外出闯荡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机遇,选择回流创业。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利用电商平台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得更远,也为旮旯山的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挑战。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而失去原有的乡土本色?这些都是旮旯村人正在实践中摸索的问题。村委会牵头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新建民宿的样式、高度做了统一要求,力求与村落整体风貌和谐共生;同时划定了生态保护区域,限制过度开发。
如今的旮旯山,不再是那个闭塞落后的贫困村。它正以一种自信而从容的姿态,缓缓向世界敞开怀抱。这里的变化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有的只是村民们用勤劳和智慧,一点点改变自身命运的踏实足迹。山还是那座山,但山里人的生活,已然不同。每当清晨的雾气散去,阳光洒在青瓦木墙上,不仅能看见老人们安详的笑容,也能听见孩子们嬉戏的欢闹,更能感受到一种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蓬勃的希望。旮旯山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开放、觉醒和奋进的平凡故事,也是中国无数乡村正在经历的变迁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