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深秋的渠首,碧空如洗,丹江口水库的波光粼粼与远山如黛交织成一幅宁静而壮阔的画卷。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陶岔村的时候,72岁的王大爷已经提着收音机,沿着渠岸慢慢走着。收音机里传出悠扬的豫剧唱段,而他望向水面的目光深邃而绵长——这里是他生活了四代人的土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
今天,一场名为《渠首欢歌》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在这片充满奉献与希望的土地上拉开帷幕。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文艺演出,而是一次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回溯,是一次对牺牲与奉献的庄严致敬,更是一曲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热情礼赞。
上午九时,活动在渠首广场正式启动。没有繁琐的仪式流程,没有冗长的领导致辞,取而代之的是来自淅川县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用质朴而热烈的舞蹈《清流万里情》,瞬间将现场上千名观众带入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演员中不乏当年参与工程建设的亲历者及其后代,他们的舞步不仅是在表演,更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看着演出,仿佛又回到了1970年那个春天。”坐在前排观众席的李建国老人眼角湿润。那年他18岁,作为第一批工程建设者,与来自河南、湖北两省的数十万民工一起,用铁锹、箩筐和手推车,开始了这项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我们每天只有窝头和咸菜,住的是草棚,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知道,这水是要送到北方的,是送给首都的。”
像李建国这样的建设者,在当时有数十万之众。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靠肩挑手扛,历时六年完成了渠首枢纽工程的建设,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而更令人动容的是,为了工程建设,先后有数十万群众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迁往他乡。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化作甘甜的江水,流淌向北方的千家万户。
演出现场,一首由当地学生合唱的《渠首谣》引得不少观众轻声附和:“丹江水呀长又长,一路欢歌向北方。舍了小家家何在呀,为了大家万年长…”这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民谣,道出的正是渠首人民最朴素而崇高的情怀。
中午时分,演出暂歇,记者跟随人流走进毗邻广场的“渠首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磨得发亮的铁锹、已经褪色的劳动模范奖状、移民搬迁前拍摄的全家福…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讲解员小张告诉记者,每年都有来自受水区的群众专程前来参观,“他们想看看这水是从哪里来的,想了解为了这泓清水,渠首人民付出了什么。”
下午的演出更加精彩纷呈。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们与当地文艺工作者同台献艺,相声、快板、歌舞、戏曲,形式多样,内容却始终围绕着“水”与“情”二字。特别是由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诗朗诵《一江水,两地情》,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水,是希望之水,从渠首出发,流淌过一千多公里的土地;这情,是血脉之情,连接着南北两岸亿万人民的心…”
夕阳西下,整场活动在全体演员和观众合唱《我的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但渠首的故事从未结束,反而在新的时代续写着新的篇章。如今的渠首地区,依托一库清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绿色工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些曾经为工程做出牺牲的移民群众,也在政府的帮扶下,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夜幕降临,渠首两岸灯火渐次亮起。站在高处眺望,工程枢纽在灯光映衬下更显雄伟壮丽。明天,这里的江水仍将一如既往地奔流向北,带着渠首人民的深情厚谊,滋润着干渴的北方大地。而《渠首欢歌》这曲跨越时空的赞歌,也将永远回荡在丹江口两岸,回荡在每一个受益于这泓清水的人们心中。
正如一位文化学者在活动结束后感慨的那样:“《渠首欢歌》欢歌的不仅是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们记住,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为了国家需要,为了他人幸福,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比江水更加源远流长,比岁月更加熠熠生辉。”
是啊,一江清水向北流,流淌的是水,凝聚的是情,传承的是精神,创造的是历史。渠首欢歌,欢歌的不仅是过去和现在,更是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