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卷云山,依旧笼罩在终年不散的薄雾之中,陡峭的岩壁如刀削斧劈,直插云霄。然而,这片往日里只闻风声鸟鸣的寂静之地,近来却被引擎的轰鸣与人声的鼎沸所打破。由著名导演林浩执导,实力派演员张毅、新锐演员赵晓冉联袂主演的年度冒险题材电影《飞渡卷云山》,正在此地完成其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险的实景拍摄部分。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诞生记,更是一群电影人向自然险阻与自身极限发起的庄严挑战。
《飞渡卷云山》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支民间自发组成的救援队,为护送危急药品,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穿越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卷云山天险的故事。影片旨在颂扬超越个体利益的奉献精神与在绝境中迸发的人性光辉。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故事的真实质感与视觉奇观,导演林浩力排众议,坚持带领核心团队进驻卷云山主峰区域,进行长达数月的高强度实景拍摄。
“特效可以创造视觉盛宴,但无法复制演员在真实险境中那种本能的恐惧、决绝与汗水。”林浩导演在拍摄间隙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他的手掌因长期紧握对讲机和剧本而略显粗糙,目光却始终锐利地注视着监视器中的每一个画面。在他看来,卷云山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影片的一个重要“角色”,它的险峻、无常与壮美,必须由镜头亲自去捕捉和感受。
主演张毅在片中饰演经验丰富却内心背负创伤的救援队长。为了贴合角色,他提前一个多月进山,与专业的登山向导同吃同住,学习攀岩、索降、野外求生等技能。在一场需要徒手攀爬近八十度湿滑岩壁的戏中,张毅坚持不用替身,数次因体力透支而险些脱手,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和血痂。“当你真的挂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听着山谷里的回响,那种恐惧是真实的。但正是这种真实,才能让观众相信这个角色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张毅的话语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的敬业精神也感染了全组,年轻演员赵晓冉在片中饰演一名勇敢的医学院学生,她克服了恐高症,完成了多次高空索滑的拍摄,其成长有目共睹。
拍摄过程远非一帆风顺。卷云山多变的气候是最大的挑战。突如其来的暴雨常常迫使拍摄中断,珍贵的器材需要紧急转移;浓雾会在一小时内吞噬整个山头,能见度骤降至不足五米,使得原定的航拍计划一再搁浅。制片主任王女士透露,整个团队曾因一场持续三日的暴雪被困在山腰营地,仅靠储备的干粮和燃料维持,“那几天,我们担心的不是进度,而是每个人的安全。”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剧组上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从导演到场务,大家轮流值守,互相鼓励,将困境转化为难忘的集体记忆。
影片的美术与摄影团队同样功不可没。他们巧妙地利用卷云山天然的云雾、奇石、原始森林,构建出一个既充满压迫感又不失诗意的影像世界。摄影师大量采用手持跟拍与广角镜头,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抗争的伟力同时呈现在画面中。无论是晨曦穿透云海洒在攀登者身上的金色光辉,还是深夜营地中摇曳篝火映照下的坚毅面庞,每一个镜头都力求真实而富有冲击力。
《飞渡卷云山》的拍摄,其意义已超越一部电影本身。它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实拍能力的一次极限测试,也是对电影人匠心与勇气的一次集中展现。在绿幕与数字特效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这种近乎“笨拙”的坚持,彰显了一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它提醒我们,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源于最真实的挑战与最质朴的付出。
据悉,影片目前已顺利完成全部实景拍摄,转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将于明年暑期档与全国观众见面。当被问及对票房的期待时,林浩导演坦言:“我们更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那种‘飞渡’的精神——无论面对的是有形的高山,还是无形的困境,只要心怀信念,勇于担当,就有跨越的可能。”卷云山的云雾终会散去,但这部电影所记录下的勇气与汗水,必将留下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