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课

宁波新闻网2025-09-22 20:21:1847

  夏日的晨光刺破云层,洒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然而今天,这片寻常的操场却不再平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机油、汗水与紧张期待的独特气味。几十名身着统一蓝色训练服的少年少女站得笔直,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场地中央——那里,静静伫立着的不是书本或实验器材,而是几架结构精巧、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飞行模拟器,以及一架线条流畅、红白相间的轻型运动飞机。这标志着市第三中学独具匠心的“飞行课”正式拉开了实践教学的帷幕。

  这门名为《飞行课》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自本学期初被正式纳入该校高一年级的选修课后,便引发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它并非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一门集物理学、工程学、气象学、地理学乃至心理学于一体的跨学科探索。课程设计者、该校创新教育中心主任李振国老师解释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飞行员,而是播种梦想。希望通过最直接的航空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锻炼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培养面对挑战时的冷静与责任感。”

  课程的前半段在教室里进行。学生们学习了伯努利原理如何赋予飞机翅膀升力,了解了活塞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研读了航空气象符号,甚至在地图上进行了一次次的“纸上谈兵”航线规划。然而,当理论照进现实,当课本上的二维图纸化为眼前触手可及的三维飞行器时,学生们脸上的表情依然难掩震撼与激动。

  “心跳快得像要蹦出来,”高一(七)班的王明宇同学在等待登上模拟器前深吸了一口气,“以前只在电影里看过驾驶舱,现在真的要亲手握住操纵杆了。”他的手指微微颤抖,但眼神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模拟器舱内,一比一复制的仪表盘、逼真的环境音效和视野开阔的屏幕,瞬间将学生带入一个高度仿真的飞行环境。第一次尝试,王明宇操控的“飞机”在跑道上歪歪扭扭,几次险些冲出“跑道”,但他并未气馁,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一次次调整姿态,最终成功完成了首次平稳的“起飞”与“降落”。走下模拟器时,他的额头上布满细密的汗珠,却兴奋地对着同伴比出胜利的手势:“感觉太棒了!每一个微小的操作都会带来反馈,你必须全神贯注,这比解一道物理题难多了,但也有趣一万倍!”

  而真正的挑战与荣耀,属于那些获得体验真实飞行的学生。经过严格的模拟器考核和体能评估,部分表现优异的学生赢得了在教练陪同下,进行本场起落航线体验飞行的宝贵机会。张雨晴,一位文静瘦弱的女生,是其中一员。当她在专业飞行教练的帮助下系好安全带,戴上耳机时,周围的喧嚣仿佛瞬间静止。引擎启动,螺旋桨由慢到快划出圆形的光晕,巨大的轰鸣声包裹着座舱。随着教练推动油门,飞机开始在跑道上加速滑跑。

  “速度起来了,轻带杆……”教练沉稳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张雨晴依照指令,小心翼翼地后拉操纵杆。那一刻,她清晰地感受到轮胎离开地面的轻微颠簸,随即是一种奇妙的失重感。窗外的树木、房屋迅速变小,操场化作一方绿色的棋盘,蜿蜒的河流如同闪亮的丝带。大地在脚下铺展,视野豁然开朗。“我……飞起来了!”她喃喃自语,最初的紧张被一种难以言喻的自由感和成就感取代。十几分钟的飞行短暂却永恒,当飞机平稳接地,滑回停机位,张雨晴的脸上仍带着如梦初醒般的红晕:“从天空俯瞰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我好像一下子理解了什么叫做‘格局’,也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力量。”

  当然,安全的弦始终紧绷。每一次实飞,都有严密的地面保障团队和应急预案。所有飞行活动均在符合资质的飞行教员操控下,在经过批准的、天气状况良好的空域内进行,确保万无一失。

  该校校长陈立华在观摩课程后表示:“教育不应局限于围墙之内。‘飞行课’是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它让学生们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探索世界、认识自我、激发潜能。我们期待,这小小的飞行种子,能在一些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成长为支撑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乃至更多高科技领域的参天大树。”

  夕阳西下,一天的飞行课程结束。飞机归位,模拟器冷却,但操场上依然回荡着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他们谈论着操纵杆的力度,谈论着云层上的阳光,谈论着未来是否可能真的成为一名飞行员或工程师。这门别开生面的《飞行课》,如同给这些年轻的心灵插上了一双无形的翅膀。它或许不会让每个学生都飞向蓝天,但它无疑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的勇气、科学的种子和对广阔世界的无限向往。这超越课堂的知识洗礼,正悄然改变着他们对学习、对未来的认知,预示着教育创新可能带来的无限可能。

上一篇: 黑色之家
下一篇: 飞渡卷云山